《中醫詞典》解釋「恚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恚膈
恚膈為中醫「五膈」之一,首載於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卷四,後由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五鬲氣候》進一步闡述。其病機主要因情志鬱結,氣機阻滯,導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心下痞滿、飲食不化等證候。
病因病機
恚膈之名,「恚」即忿怒憂思之意,提示其發病與情志失調密切相關。中醫認為,長期抑鬱惱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致使胃氣上逆;或思慮過度,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滯中焦。氣滯、痰凝、食積相互搏結,遂成「心下苦實滿」之證。
臨床表現
《諸病源候論》描述其主症為:
- 心下實滿:胃脘部脹滿堅硬,按之不舒,乃氣機壅塞、痰食積滯之象。
- 意輒酢心:時常泛酸噯氣,因肝胃不和,胃氣上逆所致。
- 食不消:飲食停滯難化,因脾失運化、胃納受阻。
- 大小便不利:氣滯影響腸腑傳導,可見便秘或溏滯不爽。
證候分析
恚膈屬「痞滿」「噎膈」範疇,其病位在胃脘,涉及肝、脾二臟。氣滯為本,痰食為標,久則可能化熱傷陰,或兼見血瘀。若痰氣交阻,咽喉如有物梗,則與「梅核氣」有相似之處,然恚膈更重心下痞結。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治療恚膈,以疏肝解鬱、理氣化痰為主。
- 氣滯甚者:可用《金匱要略》半夏厚朴湯加減,或《醫學心悟》啟膈散化裁,以開鬱化痰。
- 痰食互結者:選用《傷寒論》枳實導滯丸或《丹溪心法》保和丸,消食導滯兼以理氣。
- 兼肝鬱化火:配合《景岳全書》化肝煎,清肝瀉熱。
與其他膈證鑑別
五膈(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中,恚膈特徵在於情志誘因明確,且以「心下積結」為突出表現,不同於寒膈之畏冷嘔逆,或熱膈之煩渴噎塞。
恚膈反映中醫「情志致病」之特色,其論治強調調暢氣機、疏導情志,體現「肝為五臟之賊」的理論內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