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恚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恚嗔

恚嗔為中醫學中描述情志異常的專有名詞,泛指因內心不滿而產生的怨恨、忿怒等負面情緒。《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及聖人「無恚嗔之心」,強調平和心境對養生的重要性。此概念與中醫「七情內傷」理論密切相關,屬情志致病因素之一。

中醫理論基礎

  1. 情志與臟腑的關係
    恚嗔主要影響肝臟。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忿怒易致肝氣上逆,出現面赤、頭痛、眩暈等症狀;若長期鬱結,則可能化火,耗傷肝陰,進一步引發脅痛、失眠、目赤等證候。此外,《靈樞·本神》指出:「肝藏魂,悲哀動中則傷魂」,說明情緒過激會直接擾亂肝的生理功能。
  2. 氣機失調的病理表現
    恚嗔易導致氣機紊亂,表現為:

    • 氣滯:胸脅脹滿、噯氣頻作。
    • 氣逆:嘔吐、咳喘,甚則咯血。
    • 氣鬱化火:口苦咽乾、急躁易怒,舌紅苔黃。
  3. 與其他情志的交互作用
    恚嗔常與「憂思」「鬱結」並見。如《醫宗金鑒》提到:「鬱怒傷肝,思慮傷脾」,長期忿怒可能累及脾胃,形成肝脾不調之證,臨床可見脘腹痞滿、食少納呆等症狀。

經典文獻佐證

  • 《黃帝內經》多次強調恚嗔對健康的危害,如《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甚則嘔血及飧泄」,闡明其引發氣血逆亂的機轉。
  • 清代醫家張璐在《張氏醫通》中分析:「恚怒不息,營衛俱勞」,指出持續忿怒會耗損氣血,影響營衛運行。

治療與調攝原則

中醫針對恚嗔所致病證,多以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為治則,常用方劑如柴胡疏肝散、丹梔逍遙散等。針灸則多取太衝、行間等肝經穴位以平肝降逆。

恚嗔不僅是情緒表現,更是中醫辨證的重要指標,其病理機制深刻體現「形神一體」的理論核心。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成為情志病機研究的重要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