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會陰之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會陰之脈

會陰之脈在中醫典籍中主要被視為任脈的別稱,其名稱源於該經脈在會陰部位的起始與交會特徵。根據《素問·刺腰痛論》記載:「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幹令人欲飲,飲已欲走。」這段經文揭示了會陰之脈與特定腰痛症狀的關聯性。

經脈定位與循行

會陰之脈作為任脈的起始部分,其循行路線具有重要意義:

  • 起於胞中(女子子宮、男子精室),下出會陰部
  • 向前經過陰器,沿腹部正中線上行
  • 經咽喉至下唇內,環繞口唇,分行至兩目下

張誌聰在《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中明確指出:「任脈起於至陰,與督脈交會,分而上行,故名會陰。」此註解強調了會陰之脈與督脈在會陰部位的相交關係,形成人體前後陰陽經脈的重要連接點。

生理功能

會陰之脈作為任脈的一部分,具有以下生理特性:

  1. 總任諸陰:統攝全身陰經之氣,故有「陰脈之海」之稱
  2. 主胞胎:與女子月經、妊娠密切相關,調節生殖功能
  3. 調節氣機:影響腹部臟腑氣機升降,特別是消化與泌尿系統
  4. 承載經氣:作為經氣運行的基礎通道之一

病理表現

根據古典醫籍記載,會陰之脈異常可能導致以下症狀:

  • 腰部疼痛伴隨異常汗出(「漯漯然汗出」)
  • 口渴欲飲,飲後躁動不安(「汗幹令人欲飲,飲已欲走」)
  • 生殖系統功能障礙,如月經不調、遺精、陽痿等
  • 前陰病症,包括小便不利、遺尿、疝氣等

診斷與辨證

中醫診察會陰之脈異常時,常關注以下要點:

  • 脈診:寸口脈中,任脈反映於左尺部,異常可能表現為沉細或弦緊
  • 腹診:檢查臍下至恥骨聯合區域有無壓痛、硬結等異常
  • 經絡辨證:結合其他症狀判斷是否屬於任脈氣血失調

治療應用

在臨床治療上,會陰之脈相關病症常選用以下穴位:

  • 會陰穴(任脈起始穴):位於會陰部正中,為任、督、衝三脈交會處
  • 關元穴:臍下三寸,培補元氣要穴
  • 氣海穴:臍下一寸半,調理下焦氣機
  • 中極穴:臍下四寸,主治生殖泌尿疾患

針刺這些穴位時,傳統上強調「得氣」為度,根據虛實採用補瀉手法。會陰之脈的治療不僅針對局部症狀,更能調節整體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