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會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會厭

會厭,又稱「吸門」,為中醫解剖名詞,首見於《靈樞》。其位於舌根及舌骨後方,形似樹葉,下具柄部,可開闔自如。此結構於呼吸、言語時開啟,飲食吞嚥或嘔吐時則閉合,以防異物誤入氣道,乃咽喉要衝之門戶。

中醫生理功能

  1. 司開闔,主氣食之分流
    《儒門事親》載:「會厭與喉上下以司開闔。」其機能協調,使氣道與食道各行其道:吸氣時張,納飲食則掩,故《難經·四十四難》直指為「吸門」,強調其調控呼吸與吞嚥之關鍵角色。
  2. 音聲之戶,關乎言語
    《靈樞·憂恚無言》稱會厭為「音聲之戶」,《類經》進一步闡釋:「聲由以出,故謂之戶。」會厭開合影響氣流振動,與喉嚨、懸壅(小舌)協作,共主發聲清濁。若其開闔失司,可致聲嘶、語謇。
  3. 護衛氣道,避穢濁內犯
    會厭屬「薄膜」而「周圍會合」(《類經》),形如屏障,能遮厭穢濁之氣或食物殘渣,維繫「咽喉食息之道不亂」。此功能與中醫「肺主氣」理論相應,肺氣宣降得常,則會厭啟閉有序。

與經絡臟腑之聯繫
會厭雖為局部形質,然其運作與整體相關:

  • 隸屬肺系:肺主氣,司呼吸,會厭為氣道門戶,其開闔受肺氣調控。肺虛或肺熱上壅,可致會厭啟閉不利。
  • 根於腎氣:《靈樞》言「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腎為聲音之根,腎精充沛則會厭得養,發聲洪亮。
  • 關乎脾胃:吞嚥功能與脾胃升降相關,若胃氣上逆,會厭閉合不及,易見噎嗆。

古今釋義互參
《類經》以「薄膜」形容其形,而現代解剖學確證會厭為彈性軟骨覆以黏膜,與古籍描述相符。中醫更強調其「動態功能」及與臟腑氣機之聯動,非僅形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