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會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會維
會維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所指即為地倉穴。地倉屬足陽明胃經之要穴,位於面部,口角外側,正視時瞳孔直下處,與口角水平線相交之點。此穴為陽蹻、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故名「會維」,寓「諸經之會」與「維繫氣機」之意。
中醫理論與功能
- 經絡聯繫:
地倉為足陽明胃經之穴,胃經「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其脈氣貫通面部。此穴又與陽蹻脈相會,陽蹻主司肢體運動與目開闔,故會維(地倉)能調和陰陽之氣,影響面部經筋活動。 - 主治範疇:
- 口眼歪斜:為治療面癱(面神經麻痺)之關鍵穴,常配伍頰車、合谷,以疏風通絡、調和氣血。
- 流涎、齒痛:胃經循行環口繞唇,地倉能清瀉胃火,緩解因胃熱上攻所致之口瘡、牙齦腫痛。
- 言語不利:透過刺激地倉,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改善中風後語言障礙。
-
刺灸方法:
古法記載可針刺三分,或沿皮透刺至頰車穴;艾灸則宜用溫和灸,三至五壯為度。現代臨床多採平刺法,配合電針以增強療效。
穴名考據
「會維」之稱,反映其經氣交會與維繫功能。《針灸甲乙經》以「會」強調其為多經交聚之處,「維」則喻其能維繫面部經筋平衡。後世醫家如《醫宗金鑒》亦沿用此名,註明「一名會維」,足見其重要性。
配伍應用
- 配頰車、下關,治面癱。
- 配合谷,疏風解表,治外感風邪所致之口噤不開。
- 配內庭,清胃瀉火,主治胃熱上擾之齒痛。
會維(地倉)之臨床應用,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理,兼具局部與遠端調節作用,為面部疾患調治之樞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