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蛔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蛔厥

蛔厥為中醫病證名,屬厥證之一,又稱「蚘厥」。其病因多由腸道蛔蟲上擾,或胃中虛寒,蛔蟲不安,上竄至胃或膽道所致。臨床表現以吐蛔、四肢逆冷、腹痛時作時止為主要特徵,嚴重者可出現煩躁不安、冷汗淋漓等厥逆之象。

病因病機

蛔蟲本寄生於腸道,若脾胃虛寒,或飲食不節,導致蛔蟲躁動不安,上竄擾亂氣機,阻塞膽道或胃腑,氣機逆亂,陽氣被遏,故見四肢厥冷。蛔蟲上擾,胃氣上逆,則見嘔吐蛔蟲;蛔蟲擾動,氣機不通,則腹痛陣作,時發時止。

臨床表現

  1. 吐蛔:患者可嘔吐出蛔蟲,或於糞便中發現蟲體。
  2. 四肢逆冷:因蛔蟲擾亂氣機,陽氣不達四末,故見手足冰冷,甚則厥逆。
  3. 腹痛:腹痛多呈陣發性,時作時止,痛時劇烈,緩解時如常人。
  4. 煩躁不安:蛔蟲上擾心神,可致患者心慌驚恐,坐臥不寧。
  5. 其他症狀:或見口吐清水、面色蒼白、冷汗出等寒象。

治法與方藥

治療蛔厥,當以安蛔止痛、溫中散寒為主,待蛔蟲安定後,再行驅蟲。

常用方劑

  1. 烏梅丸(《傷寒論》)

    • 組成: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參、黃柏。
    • 功效:溫臟安蛔,寒熱並調,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蛔厥。
  2. 理中安蛔湯(《萬病回春》)

    •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川椒、烏梅、乾薑。
    • 功效:溫中健脾,安蛔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之蛔厥。
  3. 二陳湯加減(《醫林繩墨》)

    •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吳茱萸、乾薑、白朮、黃連、烏梅等。
    • 功效:化痰和胃,溫中安蛔,適用於胃寒吐蛔者。

辨證要點

蛔厥須與其他厥證相鑒別,如寒厥、熱厥、氣厥等。蛔厥特點在於:

  • 有蛔蟲病史或吐蛔現象。
  • 腹痛呈陣發性,與蛔蟲擾動相關。
  • 四肢厥冷多伴隨嘔吐蛔蟲或腹痛發作。

蛔厥若未及時治療,蛔蟲阻塞膽道,可演變為「蛔擾膽腑」,出現黃疸、脅痛等症,甚至引發「關格」(腸梗阻)等危候。

相關條目

  • 厥證:泛指氣機逆亂,陰陽不相順接,導致四肢逆冷、神志異常的一類病證。
  • 蚘厥:即蛔厥,古籍中「蚘」與「蛔」通用,指因蛔蟲擾動所致的厥逆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