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蛔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蛔疳
蛔疳為中醫病證名,首載於《太平聖惠方》,指因蛔蟲寄生日久,耗傷氣血,損及脾胃,繼而引發的疳疾。此證多見於小兒,因臟腑嬌嫩,脾胃運化未健,易受蟲積所擾,久則轉為疳病。
病因病機
蛔蟲寄生腸道,劫奪水穀精微,致使氣血生化不足,脾胃受損。蟲積日久,氣機阻滯,進一步影響運化功能,形成虛實夾雜之證。其病機核心在於「蟲擾氣虛」,既有蟲體躁動之實象,又兼脾胃虛弱之虛候。
臨床表現
患兒常見形體羸瘦、面色萎黃、精神煩躁不安;蟲動則腹中陣發絞痛,痛時皺眉啼哭,或蜷縮按腹;胃氣上逆則嘔吐清水,甚或吐蛔;夜間齘齒(磨牙),乃蟲擾心神之兆。此外,因蟲耗津液,患兒易感飢餓,然進食後不長肌肉,反見嗜食異物,如泥土、生米等,此為「異嗜症」,乃蟲積耗傷脾胃,兼挾肝熱所致。
治法方藥
治療當遵循「驅蟲勿傷正,補脾勿滯邪」之則,分階段調治:
- 安蛔緩痛:蟲動腹痛劇時,宜先安蛔止痛,可用《萬病回春》之理中安蛔湯(人參、白朮、乾薑、茯苓、川椒、烏梅),溫中健脾,酸辛制蛔。
- 攻蟲驅積:待痛緩後,繼以化蟲丸(鶴蝨、苦楝根皮、檳榔、使君子等)攻逐蟲體,佐以健脾之品防傷正氣。
- 調補脾胃:蟲去後以肥兒丸(人參、白朮、茯苓、黃連、胡黃連、使君子等)健脾消積,清餘熱而復運化。
若見蟲體自口鼻竅道而出,此乃蟲勢上竄之危象,可急投烏梅丸(烏梅、細辛、乾薑、黃連、附子等)煎服,酸苦辛甘並用,安蛔伏蟲,調和寒熱。
古籍佐證
《幼科發揮》提及:「蛔蟲為病,攻心痛,吐涎沫,發作有時。」《醫宗金鑒》亦載:「疳疾形瘦腹大,皆因脾胃虛弱,蟲積內停。」可見蛔疳之治,需標本兼顧,不可一味峻攻,以免戕伐生生之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