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蛔蟲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蛔蟲痧

蛔蟲痧為中醫病證名,首載於清代郭志邃所著《痧脹玉衡》。此證多見於素有蛔蟲病之小兒,因外感痧毒邪氣,內犯腸腑,致使蛔蟲受邪毒所擾而死亡,繼而與腸中宿便糟粕搏結,形成蟲結之候。其臨床特徵為腹中劇痛難忍、大便閉結不通,甚則嘔吐蛔蟲,乃痧毒與蟲積交雜為患之危重證候。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蛔蟲痧之成,緣於內外合邪。內因小兒脾胃虛弱,素有蛔蟲寄生(《諸病源候論》稱「蛔蟲者,九蟲之一,因臟腑虛弱而動」);外因痧毒穢濁之氣乘虛侵襲,痧毒鬱遏腸腑氣機,蛔蟲受擾而躁動,或痧毒直接損傷蟲體,致蛔死內停。死蛔與腸中積滯相搏,阻塞腸道,氣血壅滯,故見腹痛便閉。此證屬「蟲痧相搏」之實熱閉結,病位在腸,與陽明腑實證有相似之處,然兼夾蟲積為其特異。

治法方藥
治療當急則治標,以「開痧毒、下蟲結」為要。

  1. 刺絡放血:取腿彎(委中穴)、臂彎(曲澤穴)等處顯露之紫黑痧筋,以三棱針速刺,令惡血外泄,此為「痧證」通用外治法,意在疏通經絡、泄毒解鬱(《痧脹玉衡》云:「痧毒壅塞,非針刺無以開其結」)。
  2. 通腑攻下:內服大黃芒硝湯,以大黃苦寒瀉熱通便、芒硝軟堅散結,兩藥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使死蛔與燥屎同下(《傷寒論》承氣湯法之變通)。若蟲積甚者,可酌加檳榔、苦楝皮等驅蟲之品,助蟲體排出。

鑑別要點
蛔蟲痧需與單純「蛔厥」(烏梅丸證)及「陽明腑實證」區分:

  • 蛔厥以四肢逆冷、吐蛔為主,痛時發時止,無痧證紫筋及痧毒外候;
  • 陽明腑實雖見腹痛便閉,然無蟲積病史及刺痧排毒之治。

此證若延誤治療,恐致腸腑氣血痹阻,轉為「關格」險候,故古法強調針藥並施,速祛其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