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蛔蟲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蛔蟲瘤

蛔蟲瘤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瘤病之一,其特徵為瘤體內含蛔蟲。此證首見於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癭瘤論第二十三》,載其「生於脅下」,並指出瘤體日久可潰破,內有蛔蟲排出,屬臨床罕見之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蛔蟲瘤之成因與蟲積內擾、氣血瘀滯相關。蛔蟲本寄生腸道,若因脾胃虛弱、飲食不潔,或臟腑氣機失調,致蛔蟲異位竄行,潛伏於脅下經絡,纏結成團,阻滯局部氣血,久則化生為瘤。此外,正氣虧虛、衛外不固,亦可能使蟲邪乘虛內聚,形成腫物。

臨床表現

蛔蟲瘤多發於脅下,初期瘤體隱匿,漸次增大,觸之或硬或軟,表面光滑,患者或伴脅肋脹悶、間發疼痛。若瘤體潰破,可見瘡口流膿,甚有蛔蟲自出,此時多伴氣血耗傷之象,如面色萎黃、形體消瘦、乏力短氣等。

治法方藥

治療以「扶正祛蟲」為原則,分階段施治:

  1. 未潰期:宜健脾驅蟲、行氣散結,可選用烏梅丸加減,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桃仁;若體虛明顯,佐以黃芪、白朮補益脾氣。
  2. 已潰期:瘡口久不斂合,屬氣血兩虛,當大補元氣,方用人參養榮湯(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熟地黃等)補氣生血,佐以托毒生肌之藥如黃芪、白芷。

古籍考據

除《外科正宗》外,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亦提及異物成瘤之證,雖未明言蛔蟲瘤,但載有「蟲瘤」一類,強調「虛者補之,實者攻之」的治療思路,與陳氏所述互為參照。

蛔蟲瘤雖屬罕見,然其中醫辨治體現「蟲積致瘤」與「正虛為本」之理論特色,臨床需結合四診,細察虛實,方能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