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蛔蟲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蛔蟲病(蚘蟲病)
病名溯源
蛔蟲病,古稱蚘蟲病、蛟蛕病或心蟲病,屬中醫"九蟲病"範疇。在歷代醫籍中,"蛔"字有"蚘"、"蛕"等多種寫法。《說文解字》載:"蚘,腹中長蟲也",形象描述了此病特徵。明代《醫宗必讀》稱其為"九蟲之首",足見其臨床常見程度。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飲食不潔,誤食蛔蟲卵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
- 脾胃虛弱:《諸病源候論》指出"府臟虛弱而動",脾失健運則蟲易滋生
- 飲食所傷:過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尤以《醫林繩墨》所云"甘肥之物,最能助蟲"
- 臟腑失和:肝膽疏泄失常,腸道氣機不利,形成蟲體寄生環境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特徵如下:
- 腹痛特點:發作時腹中絞痛,時作時止,《金匱要略》描述為"繞臍痛"
- 蟲動徵象:可觸及條索狀腫聚,按之移動,《醫學入門》稱"蟲積成團"
- 伴隨症狀:嘔吐清水涎沫,甚則吐蛔;《幼科發揮》特別指出小兒"面黃肌瘦,齘齒"
- 特殊體徵:唇內粟狀白點,眼白藍斑(蟲斑),指甲雲紋等
診斷要點
歷代醫家總結以下診斷依據:
- 望診:面色萎黃或見蟲斑,舌苔白膩或花剝
- 切診:腹診可及條索狀物,脈象多弦或滑
- 病史:有排蛔史或飲食不潔史,《證治準繩》強調"問其曾吐蛔否"
治療大法
基本治則
以"安蛔驅蟲"為主,《醫宗金鑒》提出:"蟲得酸則伏,得苦則下,得辛則殺"的治療原則。
經典方劑
-
烏梅丸(《傷寒論》)
- 組成: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當歸等
- 功效:溫臟安蛔,適用於寒熱錯雜證
-
化蟲丸(《和劑局方》)
- 組成:鶴虱、檳榔、苦楝皮等
- 功效:殺蟲消積,專攻蟲積腹痛
-
連梅安蛔湯(《通俗傷寒論》)
- 適用於熱證明顯者,見口渴舌紅
藥物配伍特點
- 酸味藥:烏梅、木瓜(使蟲體麻痹)
- 苦味藥:黃連、黃柏(殺蟲解毒)
- 辛味藥:川椒、細辛(溫中殺蟲)
- 瀉下藥:檳榔、大黃(促蟲排出)
證型分類
-
蟲擾腸胃證
- 特點:臍周疼痛,時作時止
- 治法:驅蟲為主,佐以健脾
-
蟲竄膽腑證(古稱"蛔厥")
- 特點:右上腹鑽頂樣痛,肢冷汗出
- 治法:安蛔止痛,利膽驅蟲
-
脾胃虛弱證
- 特點:蟲去後調理,面色萎黃
-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和中
預防調護
中醫強調"治未病"思想:
- 飲食禁忌:《飲膳正要》強調"勿食生冷不潔"
- 生活調攝:《千金要方》主張"常習不唾地",注重衛生
- 體質調理:《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重視"調理脾胃以絕生蟲之源"
文獻記載
歷代重要論述包括:
- 《黃帝內經》首載"腸中有蟲"
- 《傷寒論》創烏梅丸治蛔厥
- 《小兒藥證直訣》詳述小兒蟲證特點
- 《證治準繩》系統總結驅蟲諸法
蛔蟲病的中醫認識形成了一套從病因病機到辨證論治的完整理論體系,體現了中醫對寄生蟲病的獨特認識和治療優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