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蛔蟲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蛔蟲病,又稱蛔蟲病、心蟲病,是最常見的寄生蟲病,多見於小兒。以雜食生冷或不潔之瓜果菜蔬、肥甘飲食所致。

《諸病源候論.蚘蟲候》:「蚘蟲者,……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或因府臟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發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去來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貫傷心者則死。」(引文中所說之「心」,實際系指心下之上腹部,包括膽囊部位)

《張氏醫通》卷四:「……蚘聞酸則靜,得苦則安,遇辣則伏而不動。」

治以驅蛔為大法,方用烏梅丸、化蟲丸等。

參見九蟲病條。

蛔蟲病的症狀主要有腹痛、嘔吐、腹瀉、發熱等。如果蛔蟲鑽入腸壁,還會引起腸穿孔、腸梗阻等嚴重併發症。

蛔蟲病的治療主要是驅蟲,常用的驅蟲藥有阿苯達唑、左旋咪唑等。

蛔蟲病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不潔的食物,飯前便後要洗手。

蛔蟲病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但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因此,如果出現蛔蟲病的症狀,一定要及时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