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蛔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蛔蟲
蛔蟲為中醫病因學名詞,屬「九蟲」之一,又稱「長蟲」。《諸病源候論》記載,蛔蟲寄生於人體腸道,可致蛔蟲病,多因脾胃虛弱,復感濕熱蟲邪,或飲食不潔,過食生冷瓜果、蔬菜所致。蟲體居於腸中,擾亂氣機,甚則上竄膽道,引發劇痛。
病因病機
蛔蟲病的形成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若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蘊,或飲食不節,攝入沾染蟲卵之生冷食物,蟲卵化生為蟲,寄生腸道。蛔蟲性喜鑽竄,若人體正氣不足,或腸胃有熱,蟲體不安,可上逆擾動,引發多種病證。
臨床表現
蛔蟲病的症狀以腹痛為主,其特點為:
- 腹痛時作時止:蟲靜則痛緩,蟲動則痛劇,痛處可見腫塊聚起,按之柔軟,時而移行。
- 蟲擾膽道:若蛔蟲上竄入膈,阻塞膽道,可出現「蛔厥」,症見右上腹猝然絞痛,肢冷汗出,嘔吐蛔蟲,類似現代醫學之「膽道蛔蟲症」。
- 脾胃虛弱徵象:患者面色萎黃或白黃不均,面部可見蟲斑(白斑),形體消瘦,食欲異常(嗜食異物或厭食),或嘔吐清水、蛔蟲。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蛔蟲病以「驅蟲安蛔」為主,兼調脾胃。根據病證虛實寒熱,選用不同方藥:
- 烏梅丸: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蛔厥證,以烏梅酸收安蛔,配合黃連、黃柏清熱,乾薑、附子溫中,使蟲體下行。
- 化蟲丸:專攻腸道寄生蟲,以鶴虱、苦楝皮等殺蟲藥為主,佐以檳榔行氣導滯。
- 萬應丸:用於蟲積兼氣滯者,能殺蟲消積,通便排蟲。
若患者脾胃虛弱,需配伍健脾益氣之品,如四君子湯;若兼食滯,可加山楂、神麴等消導藥。
中醫對蛔蟲的認識特色
中醫強調「蟲得酸則伏,得辛則靜,得苦則下」,故用藥常結合酸(如烏梅)、辛(如川椒)、苦(如黃連)之性,以制約蟲體活動。此外,蛔蟲病的預防與調攝需注重飲食衛生,避免生冷穢濁之物,以杜絕蟲邪滋生之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