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蚘心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蚘心痛

蚘心痛,又稱蚘咬心痛,為中醫病證名,指因蛔蟲(蚘蟲)擾動所致之心腹部疼痛。此證屬「蟲心痛」範疇,多因腸道蛔蟲竄擾,上攻胃脘或膽道,引發劇烈疼痛,其特點為發作無常,時作時止,並伴隨吐涎、嘔蟲等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蚘蟲喜溫惡寒,若脾胃虛寒,或飲食不節(如過食生冷、甘肥),致使腸道環境適宜蛔蟲活動,蟲體躁動不安,上擾胸膈、胃脘,甚或鑽入膽道,阻滯氣機,引發絞痛。如《諸病源候論》所述:「蚘蟲者,……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甘肥而動,動則腹中痛。」

臨床表現

  1. 疼痛特徵:心腹部驟發劇痛,或如鑽頂,痛處遊走,時聚時散,發作無定時,休止後如常人。
  2. 伴隨症狀
    • 嘔吐清水或黃綠涎沫,甚則吐蛔。
    • 腹中灼熱感,或脘腹按之柔軟無硬結。
    • 面色蒼白,冷汗出,四肢厥冷(因氣機阻滯,陽氣不達)。
  3. 舌脈:舌苔薄白或黃膩,脈弦緊或沉伏。

鑑別診斷

蚘心痛需與其他「心痛」(如胃脘痛、胸痹)區分:

  • 胃脘痛:多與飲食相關,痛處固定,無吐蟲之象。
  • 胸痹:心胸憋悶,痛引肩背,與蛔蟲無涉。
    關鍵在於蚘心痛具「痛無定處、吐蛔」之特徵,如《醫燈續焰》強調:「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黃綠水涎沫……此是蚘心痛也。」

治療原則

安蛔止痛為主,繼而驅蟲,分階段施治:

  1. 發作期(蛔蟲躁動):
    • 治法:酸以安蛔,辛以伏蟲,苦以下蛔。
    • 方藥
      • 烏梅丸(《傷寒論》):烏梅、細辛、乾薑、黃連、附子等,寒熱並調,安蛔止痛。
      • 連梅安蛔湯(《通俗傷寒論》):黃連、烏梅、檳榔,清熱安蛔。
  2. 緩解期(痛止後):
    • 治法:驅蟲導滯,調理脾胃。
    • 方藥
      • 蕪荑散(《仁齋直指方》):蕪荑、雷丸、檳榔等,殺蟲消積。
      • 化蟲丸(《和劑局方》):鶴虱、苦楝根皮,專攻腸蟲。

古籍記載

  • 《備急千金要方》:「蚘心痛,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善涎出。」
  • 《醫學入門》:「蟲痛,吐涎沫,攻刺心腹,痛有休止。」

蚘心痛之辨治,體現中醫「因蟲施治」之特色,結合安蛔、驅蟲、調理等法,標本兼顧。相關證治可參見蟲心痛蛔厥等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