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蚘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蚘厥

蚘厥為中醫厥證之一,因腸道蚘蟲(蛔蟲)竄擾,氣機逆亂,導致四肢厥冷之病證。其名首見於《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並治》,張仲景詳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後世醫家亦多有補充,如《傷寒緒論》進一步描述其症候特徵。

病因病機

蚘厥多因臟腑虛寒,尤以脾胃陽氣不足為主。蚘蟲本寄生腸道,若中焦虛寒,蚘蟲不安其位,上竄擾動,或入膈,或阻塞膽道,致使氣機阻滯,陽氣不達四末,故見四肢厥冷。此外,蚘蟲聞食臭而動,故患者進食後易誘發嘔吐、煩躁等症。

臨床表現

  1. 四肢厥冷:因蚘蟲擾動,氣機不暢,陽氣不能外達,故手足厥逆。
  2. 腹痛時作時止:蚘蟲竄擾,氣滯則痛,靜伏則緩,故腹痛呈陣發性。
  3. 煩躁不安:蚘蟲上擾膈間,患者時靜時煩,甚則嘔吐蚘蟲。
  4. 面赤乍白:氣機逆亂,陰陽不相順接,故面色忽紅忽白。
  5. 脈象乍亂乍靜:反映蚘蟲動靜無常,氣血運行失調。

辨證要點

蚘厥需與其他厥證鑑別,如寒厥、熱厥等。其關鍵在於:

  • 吐蚘史:患者或曾嘔吐蚘蟲,或便中見蟲。
  • 臟寒見證:多伴腹冷喜溫、舌淡苔白等虛寒之象。
  • 發作性特徵:症狀時發時止,與蚘蟲活動相關。

治療原則

治法以溫臟安蚘為主,代表方劑為烏梅丸。該方以烏梅酸收伏蚘,細辛、乾薑溫中散寒,黃連、黃柏清上熱,人參、當歸補氣血,共奏安蚘止痛之效。若蚘蟲阻塞腸道,可配合通下驅蟲之品,如大黃、檳榔等。

相關現代疾病

蚘厥見於現代醫學之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腸梗阻等疾病,其機理與中醫所述蚘蟲竄擾、氣機閉阻相類,可互參。

古籍參考

  • 《金匱要略》:「蚘厥者,當吐蚘……此為臟寒,蚘上入膈,故煩。」
  • 《傷寒緒論》:「胃脘忽痛忽止……便是蚘厥之候。」

蚘厥之證,反映中醫對蟲病與氣機失調的獨特認識,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