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蚘動脘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蚘動脘痛

病證名,指因蛔蟲(蚘蟲)積阻腸胃或上竄攻擾所致的脘腹疼痛。此證特點為疼痛呈陣發性,時作時止,發作時痛勢劇烈,緩解時如常人,嚴重者可伴隨嘔吐蛔蟲的症狀。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蚘動脘痛多因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或飲食不潔,致使蛔蟲寄生腸道。蛔蟲性喜鑽竄,若遇腸胃寒熱失調,或臟腑氣機不暢,蛔蟲易躁動不安,上擾胃脘或竄入膽道,導致氣機阻滯,引發劇烈疼痛。

臨床表現

  1. 疼痛特徵:脘腹疼痛驟發驟止,發作時痛如錐刺,緩解時無明顯不適。
  2. 伴隨症狀:或見噁心嘔吐,甚則吐蛔;部分患者可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寒象。
  3. 舌脈特點:舌苔多薄白或薄黃,脈象弦緊或沉伏。

古籍論述

  • 《類證治裁》指出:「蚘動脘痛,必有休止」,並以安蚘丸為治方。
  • 《張氏醫通》記載:「因蚘作痛,痛有休止,令人吐蚘,蚘動故也。」推薦以川椒、烏梅、黃連、檳榔等藥煎服,以安蛔止痛。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蚘動脘痛,以安蛔止痛為主,兼調氣機,視寒熱虛實選方:

  1. 烏梅丸(《傷寒論》):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蛔厥證,方中烏梅酸收安蛔,黃連、黃柏清熱,乾薑、附子溫中,川椒殺蟲。
  2. 安蛔湯:以川椒、烏梅、檳榔為基礎,佐以木香、枳實理氣止痛。
  3. 連梅安蛔湯:適用於熱象明顯者,配伍黃連、黃柏清熱燥濕。

相關病證

本證與蟲痛相似,但蟲痛泛指各類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而蚘動脘痛特指蛔蟲所致。臨床上,蚘動脘痛常見於膽道蛔蟲症,因蛔蟲竄入膽道,引發右上腹絞痛,甚則黃疸。

辨證要點

  • 辨寒熱:疼痛遇寒加重者多屬寒證;伴口苦、苔黃者多屬熱證。
  • 辨虛實:病程短、痛勢劇者多實;反覆發作、體弱者多虛中夾實。

此證治療需注重驅蟲與調理脾胃並行,以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