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蚘蟲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蚘蟲病
蚘蟲病,又稱蛔蟲病,為中醫古籍記載之寄生蟲疾患。「蚘」通「蛔」,指人體感染蛔蟲所致之病症。此病名首見於《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並治》,張仲景於該篇論述蚘蟲致病的脈象與證候,並提出相應治法,奠定中醫辨治此病之基礎。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蚘蟲病多因飲食不潔,誤食蟲卵,致蟲體寄生腸道所致。《諸病源候論》指出:「蚘蟲者,因食生冷、雜物,或飲汙濁之水,蟲卵隨入腹內,化生為蟲。」蟲居腸中,擾亂氣機,耗傷氣血,甚或鑽竄膽道、阻塞腸腑,引發急症。
臨床表現
-
腸道蚘蟲:
- 臍周陣發疼痛,按之稍緩,或捫及索狀蟲團。
- 食慾異常,或嗜食異物,面黃肌瘦,唇內見粟狀白點(中醫稱「蟲斑」)。
- 大便或見活蟲排出,舌苔薄白或花剝,脈象沉弦或滑數。
-
蚘厥(膽道蚘蟲):
- 突發右上腹絞痛,痛引肩背,伴嘔吐蚘蟲,四肢厥冷。
- 此屬「寒熱錯雜」之證,因蚘蟲上擾膽腑,氣機逆亂所致。
中醫辨證與治法
-
腸道蚘蟲:
- 治法:驅蟲為主,佐以調理脾胃。
- 方藥:
- 烏梅丸(《傷寒論》):寒熱並調,安蚘止痛,適用於蚘蟲擾動之腹痛。
- 化蟲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鉛粉、鶴虱等藥殺蟲,配合檳榔、苦楝根皮下行驅蟲。
-
蚘厥:
- 治法:溫臟安蚘,緩急止痛。
- 方藥:
- 烏梅丸加減:重用烏梅酸收抑蚘,配細辛、乾薑溫中,黃連、黃柏清熱,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蚘厥。
- 若熱象顯著,可佐茵陳蒿湯清利膽腑。
古籍論述
- 《金匱要略》強調蚘蟲病「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蟲」,指出脈象變化與蟲病相關。
- 《小兒藥證直訣》提及小兒蟲積,主張「先調脾胃,後議攻蟲」,反映中醫注重扶正祛邪之治療原則。
蚘蟲病之辨治,體現中醫「蟲因濕熱生」「蟲得酸則伏」等理論,結合驅蟲、調氣、和胃等法,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靈活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