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蚘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蚘蟲病

蚘蟲病又稱蛔蟲病,是由寄生蟲蛔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引起的疾病。蛔蟲是常見的寄生蟲之一,成蟲的體長約10-15cm,寬約0.5cm。蛔蟲的頭部有口鉤,可用以附著在小腸壁上。蛔蟲的雌蟲在小腸內產卵,卵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環境中,卵約經過1-2周發育成感染性幼蟲。當人體攝入帶有感染性幼蟲的食物或水後,幼蟲在小腸內孵化成為成蟲。

症狀與診斷

蚘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腹瀉、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便祕等。在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出現貧血、營養不良、消瘦和發育遲緩等症狀。

診斷蚘蟲病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糞便檢查。糞便檢查可以發現蛔蟲卵或成蟲。

治療與預防

蚘蟲病的治療主要使用驅蟲藥物,常用的驅蟲藥物包括阿苯達唑、左旋咪唑和丙硫咪唑等。

預防蚘蟲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保持個人衛生,飯前便後洗手。
  2. 避免食用生冷或不潔食物。
  3. 飲用水要煮沸後飲用。
  4. 對糞便進行消毒處理。
  5.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及時發現蚘蟲病進行治療。

蚘蟲病是一種常見的寄生蟲病,但如果能及早發現和治療,是可以完全治癒的。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健康意識,做好預防工作,避免感染蚘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