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蚘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蚘蟲

蚘蟲,又稱蛔蟲,為中醫古籍中記載之人體寄生蟲病,屬「九蟲」之一。其名首見於《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並治》,張仲景於該篇論述蚘蟲所致病症及治療方略,後世醫家多沿襲其說,並進一步發展相關理論。

中醫病因病機

蚘蟲病多因飲食不潔,誤食蟲卵,或脾胃虛弱,濕熱內蘊,致使蟲體寄生腸道。蟲居腸中,擾亂氣機,耗傷氣血,甚或穿行他處,引發諸症。《諸病源候論》指出:「蚘蟲者,……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發動則腹中痛。」說明蟲體活動時可致腹痛,若蟲聚成團,阻塞腸道,則見「蟲瘕」;若上竄膽腑,則發「蚘厥」,症見脘腹劇痛、四肢逆冷。

臨床表現

蚘蟲病患者常見臍周疼痛,時作時止,食欲異常(或亢進或厭食),面色萎黃,消瘦,或見磨牙、流涎。小兒患者易見煩躁、鼻癢、齘齒(夜間磨牙)。若蟲體逆行入膽,可突發右上腹絞痛,伴嘔吐苦水或蚘蟲;若蟲聚腸中,可致便秘、腹脹,甚則腸梗阻。

中醫辨證與治法

  1. 腸道蚘蟲證

    • 主症:臍周疼痛,時輕時重,食欲異常,面黃肌瘦。
    • 治法:驅蟲為主,佐以調理脾胃。
    • 方藥:常用烏梅丸加減,或化蟲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使君子散等。
  2. 蚘厥證

    • 主症:卒然脘腹劇痛,嘔吐蚘蟲,四肢厥冷。
    • 治法:安蚘止痛,疏肝利膽。
    • 方藥:烏梅丸為主方,配合椒梅湯等。

古籍論述

《小兒藥證直訣》提及蚘蟲傷及小兒,強調「蟲痛面皯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醫宗金鑒》則分類蚘蟲病為「寒蚘」「熱蚘」,治法各異。此外,《本草綱目》載多種驅蟲藥物,如使君子、檳榔、雷丸等,皆為傳統驅蚘要藥。

蚘蟲之說,貫穿中醫理論與臨床,歷代醫家對其認識不斷深化,形成系統之辨治體系,至今仍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