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回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回乳

回乳,又稱「斷乳」,為中醫治療學名詞,首載於《本草綱目》卷四。此指產婦因血氣充盛,乳房脹滿,或因無嬰兒吮乳、欲停止哺乳時,需使乳汁分泌終止所採取之措施。中醫認為,乳汁為氣血所化,其生成與調節與衝任二脈及肝胃經絡密切相關,故回乳之法多從調理氣血、疏肝降胃著手。

中醫對回乳之認識

  1. 生理基礎
    乳汁由氣血化生,賴衝任二脈及肝胃之氣調節。《婦人大全良方》云:「乳汁資於衝任,若肝氣疏泄得宜,胃氣和降,則乳行暢達。」故回乳需調節此二經,使氣血歸於常道。
  2. 病因病機

    • 氣血旺盛:產後氣血充盛,乳汁分泌過多,若無嬰兒吮吸,易致乳房脹痛,甚至蘊熱成癰。
    • 肝胃失調:情志不暢或飲食失節,導致肝氣鬱結、胃氣上逆,使乳汁蓄積難消。

常用回乳方藥

  1. 單方應用

    • 炒麥芽:性甘平,歸脾胃經,能消食和中、回乳消脹。《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其「善退乳汁,蓋取其升發之性,能疏達肝胃之氣」。常用量為60至100克,水煎頻服。
    • 神麴:亦具消導之效,可輔助麥芽以和胃氣,減少乳汁生成。
  2. 複方調治

    • 免懷湯(出自《證治準繩》):
      組成:當歸尾、赤芍、紅花、牛膝。
      方義:歸尾、赤芍活血通絡;紅花散瘀行滯;牛膝引血下行,使衝任之氣降而不上逆。此方適用於乳汁鬱滯兼有血瘀者。
    • 回乳四物湯
      以四物湯為基礎,加麥芽、山楂等,養血兼消導,適用於血虛乳脹者。

外治法輔助

  1. 穴位按壓
    可取足三里(健脾和胃)、太衝(疏肝理氣)等穴,以指揉或艾灸調理氣機。
  2. 芒硝外敷
    將芒硝打碎後布包,外敷於乳房,取其軟堅散結之效,緩解脹痛。

相關名詞辨析

  • 斷乳:與回乳同義,然斷乳更強調過程,回乳則偏重治療手段。
  • 乳癰:若回乳不當,乳汁鬱久化熱,可發展為乳癰(乳腺炎),此時需清熱解毒、通絡散結。

回乳之法,需依體質辨證施治,氣血虛者宜兼補益,鬱熱者當佐清解,以達平和斷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