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回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回氣
回氣為中醫經絡學中之經外穴別名,屬特定刺激點,臨床應用與氣機調節密切相關。其名源自「氣」之循行與歸復,強調人體氣血往復流轉的特性。
定位與取穴
回氣之位雖未明確載於傳統經穴系統,然據部分典籍與臨床經驗,多位於軀幹或四肢末端,如骶骨附近或手足特定區域,具體取穴需依辨證而定。其作用與「調氣回元」相關,可視為輔助氣血歸經之刺激點。
中醫理論基礎
- 氣機升降理論
中醫認為「氣」為生命活動之根本,其升降出入失調則致病。回氣穴之作用在於協助紊亂之氣機復歸常道,尤適用於氣逆、氣陷或氣滯之證,如呃逆、眩暈或局部脹滿。 - 經絡與腧穴關係
雖屬經外奇穴,回氣與任脈、督脈或足太陽膀胱經可能存在間接聯繫。例如,近骶骨處之回氣穴,可透過督脈影響陽氣之統攝;而四肢末端者,則可能藉由十二經脈之井、滎穴調節氣血輸布。 - 臨床應用
古醫籍中提及回氣可用於「氣亂」之證,如突發性氣喘、精神躁動等,透過針刺或艾灸引導氣血歸位。後世亦擴展至虛性病症,如久病氣虛者,配合補法以助氣血生化。
與其他穴位的區別
回氣不同於常規腧穴(如氣海、關元),其定位較靈活,且作用專注於「氣之復歸」。例如:
- 氣海穴:位於臍下,主補益下焦元氣。
- 回氣穴:偏重於「矯正氣機」,針對氣行異常之即時調節。
總結
回氣體現中醫「以動制動」的治療思維,透過特定刺激點調節氣血動態平衡。其理論融合經絡學說與氣化思想,雖非主流腧穴,卻在特定證候中展現獨特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