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回回藥物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回回藥物院

沿革與職能
回回藥物院為元代專設之醫藥機構,隸屬於中央官署廣惠司,分設於大都(今北京)與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據《元史·百官志》記載,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初置,至治二年(1322年)正式撥歸廣惠司統轄。其官制為從五品,設達魯花赤(監察官)一員、大使二員、副使一員,主理回回藥事,包括藥材徵集、儲藏、炮製,並協同廣惠司施藥濟民。

回回醫藥特色
元代回回醫藥融合阿拉伯、波斯傳統醫學理論,與中醫體系互有交流。回回藥物院所藏藥材多為西域舶來品,如乳香、沒藥、血竭、木香等,其藥性與中醫「四氣五味」理論相參,部分更納入《飲膳正要》等宮廷醫籍。回回醫方擅長調理脾胃、化瘀通絡,其製藥技術(如蒸露法、精油萃取)亦影響後世中藥炮製工藝。

與中醫之互動
回回藥物院雖為獨立機構,然其職能與太醫院、御藥院並存,反映元代多元醫藥並行之政策。廣惠司統籌回回藥物院與中醫機構,促成藥材與方劑之流通。例如,《回回藥方》殘卷載有骨科「接骨丹」與中醫正骨手法結合之記錄,可見當時醫理交融之實況。

歷史意義
回回藥物院不僅是元代醫政體系之重要環節,更為中西醫學交流之橋梁。其存續期間,促進回回藥材於中原之普及,部分藥物後被中醫吸納,如安息香、蘇合香等,沿用於開竅醒神類方劑。此機構之設,亦體現元代對異域文化之包容,為中外醫學史之特殊篇章。

(注:廣惠司為元代統領回回醫藥之最高機構,詳見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