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回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回骨
回骨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乃曲骨穴之異稱。曲骨穴屬任脈,位於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之中點處,為任脈與足厥陰肝經之交會穴。
穴位特性
- 歸經與定位
曲骨穴歸屬任脈,位居下焦,鄰近膀胱與胞宮(子宮),故其主治多與下焦臟腑功能相關。 -
名稱釋義
- 「曲骨」意指穴處恥骨聯合上緣彎曲之處,而「回骨」一名或與其位置鄰近骨形迴轉處有關,亦可能取義於氣血循行至此迴轉調節之象。
-
功能主治
- 泌尿系統疾患:如小便不利、淋證、遺尿等,因任脈主一身之陰,此穴可調節膀胱氣化。
- 生殖系統病症:男子遺精、陽痿,女子帶下、月經不調、不孕等,因其為肝經與任脈之交會,能疏肝理氣、調衝任。
- 局部病症:少腹脹痛、疝氣,取穴以通調局部氣血。
針灸應用
- 刺灸法:直刺0.5~1寸,針感多向會陰部或外生殖器傳導;可灸,尤適虛寒證。
- 配伍舉隅
- 配中極、三陰交,治小便不利。
- 配關元、腎俞,調理遺精、陽痿。
- 配帶脈、八髎,化濕止帶。
理論淵源
《針灸甲乙經》載曲骨穴為「任脈、足厥陰之會」,強調其溝通任脈與肝經之效;《類經圖翼》則述其主治「失精虛冷」,反映其溫下焦、固精關之功。回骨之名雖少見於後世典籍,然其與曲骨同指一穴,體現中醫穴名之多元詮釋。
此穴臨床應用廣泛,須結合辨證,或針或灸,以達通調下焦、益腎固本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