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迴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詳解:迴腸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迴腸」為人體重要器官之一,屬六腑中的大腸範疇。其概念與現代解剖學中的迴腸及結腸上段相對應,但中醫對其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的認識,始終以經絡氣血理論為核心,並與臟腑整體觀密切結合。

一、經絡定位與形態記載
《靈樞·腸胃》明確記載迴腸的解剖特徵:「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此描述指出迴腸位於臍部左側,呈環狀迂曲下行,共計十六處彎折,直徑約四寸,管腔徑一寸餘,總長度達二丈一尺(按古代度量衡推算)。此形態記載雖與現代解剖學數據存在差異,但反映了古人對腸道迂曲特性的觀察,並強調其「迴運環反」的生理特點。

二、生理功能與氣化特性

  1. 傳導糟粕,主司津液
    迴腸與大腸共同完成「傳化之腑」的職能,承接小腸下傳的濁物,進一步吸收其中殘餘水液,形成糞便。此過程依賴脾胃升清降濁與腎陽溫煦的協調,故《素問》言:「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2. 氣機升降之樞紐
    迴腸的環形結構與多曲特性,在中醫氣機運行理論中被視為「氣血迴旋」的關鍵部位。其正常蠕動有賴肝氣疏泄與肺氣宣降的調節,若氣滯則易現腹脹、腸鳴;氣逆可致噯氣、便秘。
  3. 經絡聯屬關係
    手陽明大腸經雖未直接命名「迴腸」,但其經氣貫通整個大腸區域。此外,足太陰脾經「絡胃注心中」的循行,亦與迴腸功能相互影響,臨床可見脾虛濕困導致的慢性腹瀉,常伴隨迴腸區域氣機不暢。

三、病理表現與辨證要點

  1. 常見證候

    • 濕熱蘊結:腹痛拒按、下利穢濁,舌苔黃膩,多因飲食不節,濕熱下注迴腸。
    • 寒邪內阻:臍周冷痛、腸鳴漉漉,脈沉遲,常見於素體陽虛者。
    • 氣滯血瘀:固定刺痛、便色紫黑,與「腸覃」「積聚」等病證相關。
  2. 診察特色
    中醫觸診重視臍左側「迴腸區」的壓痛與痞硬程度,結合脈象(右關尺沉取滑澀多主腸腑實滯)綜合判斷。古籍《諸病源候論》更提及「腸迴失度」可致「轉胞」「淋瀝」等變證,顯示其病變影響範圍廣泛。

四、與現代醫學的對話
現代研究發現,迴腸末端(解剖學定位)的淋巴組織豐富度與中醫「衛氣營血」理論中「營衛化生」的部分機理存在潛在關聯。而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時,針對「迴腸氣滯」採用辛開苦降法(如半夏瀉心湯加減),亦獲得實證醫學一定程度的療效驗證,反映古今醫學對腸道功能認知的可互通性。

此篇以中醫經典理論為綱,結合臟腑氣化與臨床辨證,系統闡釋「迴腸」在中醫學中的特殊定位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