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灰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灰陷

灰陷為中醫痘疹診療中之「五陷」證候之一,主見於痘瘡(天花)病程中。其特徵為痘疹密集叢生,然色澤灰暗無華,根盤鬆散無紅暈,痘頂塌陷不充,屬氣血極度虛衰之危重證候。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患者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復感痘毒邪氣,正不勝邪所致。氣虛則無力托毒外發,血虛則失於濡養痘體,故痘色灰白無澤;氣血兩虛,經絡失充,則根腳鬆軟、頂陷不舉。若兼陽氣衰微,更可伴畏寒、肢冷、脈沉細等症。

辨證要點

  1. 痘色:灰白或淡灰,晦暗無光澤,區別於「白陷」之純白或「紫陷」之紫黯。
  2. 形態:痘頂凹陷如臼,根盤散漫,邊界模糊,無紅暈圍繞。
  3. 全身狀況:常見面色蒼白、神疲氣短、舌淡苔薄、脈細弱等氣血雙虧之象。

治法參考
歷代醫家多宗「益氣托毒,溫陽活血」之法,可參《醫宗金鑒》治療「白陷」之方藥加減:

  • 主方:保元湯(人參、黃耆、甘草、肉桂)合當歸補血湯(黃耆、當歸),重用黃耆補氣托毒,佐肉桂溫通血脈。
  • 加減:若陰寒內盛,可加附子、乾薑以回陽救逆;血虛甚者,加熟地、白芍滋養營血。

古籍佐證
《痘疹心法》提及:「灰陷者,形如麩殼,血枯而氣不榮」,強調氣血衰敗為本;《瘍醫大全》則載:「灰白頂陷,必峻補其氣,佐以行血」,點明治療大法。此證預後與氣血恢復程度密切相關,若調治得當,痘轉紅活者吉,反之則易內陷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