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恍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恍惚

證名,指神思不定、迷亂無主之證候,屬中醫神志病範疇。首見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其後醫家多有闡發。《醫林繩墨》卷三釋其義:「恍者,疑而未定之象;惚者,似物所有之謂。」形容患者精神恍惚,似覺非覺,記憶模糊,或心神不寧,如有所失。

病因病機

  1. 心氣不足:心主神明,若心氣虛弱,推動無力,則神失所養,致精神恍惚、注意力渙散。
  2. 心血虛虧:血為神之舍,心血不足則神不守舍,表現為健忘、多夢易驚。
  3. 七情內傷:憂思過度、驚恐傷神,或長期情志不遂,皆可擾亂心神,導致神志不寧。
  4. 外邪內干:外感六淫(如熱邪擾心)或痰濕瘀血內阻,亦可蒙蔽清竅,引發神識昏蒙。

辨證分型

  1. 心脾兩虛型:伴面色萎黃、食少倦怠,治宜補益心脾,方用歸脾湯加減。
  2. 陰虛火旺型:見心煩失眠、口乾舌燥,治宜滋陰降火,方用天王補心丹。
  3. 痰熱擾神型:兼胸悶痰多、舌苔黃膩,治宜清熱化痰,方用溫膽湯合黃連解毒湯。

經典方劑

  • 養心安神:硃砂安神丸(鎮驚安神)、養心湯(補血寧心)。
  • 益氣定志:定誌丸(人參、菖蒲、遠志等),適用於心氣虛兼痰迷心竅者。
  • 疏肝解鬱:逍遙散加減,適用於情志不舒所致之恍惚。

中醫理論延伸

《靈樞·本神》云:「心藏脈,脈舍神。」強調心神需賴氣血濡養。恍惚一證,雖以虛為本,然臨證須辨虛實夾雜,如痰瘀交阻者,當佐以化瘀開竅;肝鬱化火者,需兼清肝瀉火。歷代醫家重視「調神」與「調形」並治,針灸取穴如內關、神門、百會等,亦有安神定志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