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黃竹齋>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竹齋(1886-1960年)

黃竹齋,名維翰,原名謙,字吉,晚號中南山人、誠中子,陝西西安人,祖籍臨潼。幼時家境貧寒,隨父以打鐵為生,然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博覽經史、天文、曆算及醫學典籍。早年曾參與辛亥革命,後於1925年辭去軍醫官職,返陝專心行醫。

學術與職務經歷

黃竹齋於中醫界地位崇高,曾任中央國醫館常務理事,並積極組織醫界同仁重建南陽醫聖祠,以弘揚仲景學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西北醫學院(今西安醫科大學)中醫科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科主任,並獲聘為衛生部針灸學術委員會委員,對中醫教育與學術發展貢獻卓著。

學術思想與臨床特色

黃竹齋學術上推崇張仲景,深研《傷寒雜病論》,主張「六經辨證」為中醫臨床之核心。其臨床擅長針藥並用,尤以「強刺激手法」治療中風偏癱聞名,強調針灸須結合經絡氣血理論,取穴精準,手法剛柔並濟,以達通經活絡之效。

主要著作

黃竹齋著述豐富,涵蓋傷寒、針灸、醫史等領域,計五十餘種,重要著作包括:

  • 《醫聖張仲景傳》:考證仲景生平,闡述其醫學貢獻。
  • 《傷寒雜病論集註》(十八卷,1926年):系統註解仲景原文,融合歷代醫家見解。
  • 《傷寒雜病論匯通》(十六卷,1949年):以臨床實用角度重新編次仲景學說。
  • 《針灸經穴圖考》(八卷):詳考經穴定位與主治,附圖解說明,為針灸學重要參考。

黃竹齋之學術成就,不僅體現於理論研究,更在於臨床實踐中融合古今,推動中醫學的傳承與創新,對近現代中醫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