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脹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脹舌
黃脹舌為中醫舌診中的重要病狀之一,其特徵為舌苔呈黃色,舌體腫大脹滿。此舌象多見於濕熱內蘊或痰濁壅滯之證,反映體內濕熱毒邪或痰濕鬱結的病理狀態。
病因病機
- 濕熱鬱結:
濕熱之邪蘊結於脾胃,上蒸於舌,導致舌苔黃膩,舌體腫脹。此類患者多伴有口苦黏膩、脘腹脹滿、小便黃赤等症狀。《辨舌指南》提及:「黃膩滿佈者,由濕熱鬱而化毒」,說明濕熱久鬱可化火成毒,進一步加重舌象變化。 - 痰濁上泛:
痰濕與熱邪相搏,上溢於舌,形成白膩或黃膩苔,舌體脹大。此類病機常見於痰熱互結之證,患者可能出現胸悶、嘔惡、頭暈等痰濕中阻的表現。 - 胃腑濕熱:
若舌黃脹大滿口,多因胃腑濕熱蘊結不化,氣機壅滯所致。此類患者常見消化不良、噯氣酸腐、大便黏滯等胃腸濕熱症狀。
臨床辨證
- 濕熱化毒:舌苔黃厚膩濁,舌質紅絳,伴有身熱煩渴、皮膚瘡瘍等熱毒症狀,治宜清熱解毒、化濕泄濁,方選黃連解毒湯加減。
- 痰濁壅滯:舌苔白膩微黃,舌體胖大邊有齒痕,多見於痰濕中阻或痰熱擾心之證,治宜化痰祛濕、健脾和胃,方用溫膽湯或二陳湯加減。
- 胃腑濕熱:舌黃脹滿,苔厚膩,伴脘痞嘔惡,宜清熱化濕、和胃降逆,方選平胃散合甘露消毒丹。
舌象特徵
- 舌色:舌質多偏紅或絳,反映熱邪內盛;若兼見紫暗,則提示氣血瘀滯。
- 舌苔:苔色黃,質地膩濁,嚴重者苔厚如積粉,顯示濕濁壅盛。
- 舌形:舌體腫大,邊緣或有齒痕,為水濕內停之象。
黃脹舌的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以區分濕熱、痰濁或毒熱等不同病機,從而制定相應治法。此舌象常見於濕溫、黃疸、痰飲等疾病過程中,為中醫診斷濕熱病證的重要依據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