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黃宰>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宰

黃宰,字敬甫,明代醫家,安徽祁門人,生活於16世紀。早年習儒,後轉而專攻醫術,以醫術精湛聞名於鄉里。其醫學成就尤以針灸見長,曾撰寫《針針僅存錄》一書,內容主要探討針灸理論與臨床技法,惜未見刊行,流傳不廣,故後世對其學術思想了解有限。

學術背景與貢獻

明代中醫發展蓬勃,針灸學在理論與實踐上均有顯著進步。黃宰所處時代,醫家多承襲金元四大家之學,並結合臨證經驗加以發揮。其著作《針灸僅存錄》雖未傳世,但從書名推測,可能為針灸技法之輯錄或臨床心得,反映其對經絡辨證與針刺手法的重視。

針灸理論探討

黃宰的針灸思想或受《內經》、《難經》影響,強調「調氣為本」。中醫認為,針灸的作用機制在於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透過刺激特定腧穴,以調整陰陽失衡。明代醫家普遍重視「得氣」現象,即針刺後產生的酸、麻、脹、重等感覺,認為此為氣至病所的關鍵。黃宰可能於書中對此有所闡述,並結合個人經驗提出獨到見解。

祁門醫學與地域影響

安徽祁門一帶,明清時期醫家輩出,形成地域性醫學流派。黃宰的醫術活動與當地醫療需求密切相關,其針灸技法可能融合江南濕熱地理環境的治療特色,例如注重祛濕、通絡等法。明代部分醫家偏好簡便廉效的療法,針灸作為非藥物治療手段,符合此趨勢,黃宰的臨床實踐或亦反映此特點。

歷史評價與佚失原因

黃宰的著作未能刊行,可能與明代印刷技術限制、個人聲望未達全國性影響有關。此外,針灸專著在當時多以抄本形式流傳,易於散佚。雖其書不存,但從地方志記載可知,黃宰的醫術在當地頗受推崇,反映其紮實的臨床能力。

綜觀之,黃宰為明代中醫針灸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學術思想雖因文獻佚失而難以完整考證,但從地域醫學史角度,仍具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