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不嗜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不嗜食,中醫名詞,又稱不欲食。是指自覺饑餓,但不欲食的一種症狀。多由寒濕阻胃或脾胃運化失常所致。《靈樞.大惑論》:「胃氣上逆,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不嗜食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1. 自覺饑餓,但不欲食。
  2. 胃脘部脹滿,疼痛不適。
  3. 大便溏薄,不成形。
  4. 舌苔白膩,脈滑。

不嗜食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1. 平胃丸:主要由黃連、黃芩、乾薑、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等組成。具有清熱燥濕、和胃降逆的功效。適用於寒濕阻胃所致的不嗜食。
  2. 瀉脾丸:主要由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茯苓、甘草等組成。具有健脾燥濕、行氣和胃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不嗜食。
  3. 茱萸丸:主要由山茱萸、白朮、茯苓、甘草等組成。具有溫中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不嗜食。
  4. 升陽益胃湯:主要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升麻、柴胡、陳皮、半夏等組成。具有益氣健脾、昇陽益胃的功效。適用於氣虛胃弱所致的不嗜食。

不嗜食的預防方法主要有:

  1. 飲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膩食物。
  2. 不暴飲暴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

不嗜食是中醫常見的一種症狀,其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