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不嗜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不嗜食

不嗜食為中醫證名,指患者雖感飢餓,卻無進食欲望。此症多因寒濕阻滯胃腑,或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所致。《靈樞·大惑論》云:「胃氣上逆,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指出胃氣上逆、胃脘虛寒為致病關鍵。

病因病機

  1. 寒濕困胃:外感寒濕之邪,或飲食生冷,損傷胃陽,導致胃氣不降,脘腹冷痛,納呆厭食。
  2. 脾胃虛弱:脾胃陽氣不足,運化無力,水穀不化,故見飢而不欲食,伴隨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症。
  3. 肝氣犯胃: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失和降,亦可見食欲不振、脘脅脹悶等表現。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不嗜食需辨明寒熱虛實,常見證型與方藥如下:

  • 寒濕阻胃:症見脘腹冷痛、口淡不渴,舌苔白膩。治宜溫中化濕,方用平胃丸(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或茱萸丸(吳茱萸、生薑、人參等)。
  • 脾虛濕盛:症見食少腹脹、肢體困重,舌胖有齒痕。治宜健脾滲濕,方選昇陽益胃湯(黃芪、半夏、人參、白朮、茯苓等)。
  • 胃氣上逆:症見噯氣頻作、脘痞嘔惡。治宜和胃降逆,可用瀉脾丸(大黃、黃芩、茯苓、甘草等)清瀉濕熱,調暢氣機。

其他療法
針灸可選取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以健脾和胃;艾灸適用於寒證,能溫陽散寒。此外,飲食宜清淡溫軟,避免生冷黏膩之物,以助脾胃恢復運化之職。

此症與「納呆」「惡食」有別:納呆純屬食欲減退,無飢餓感;惡食則為厭惡食物,或見食即泛惡,三者病機各異,臨床須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