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翳

黃翳為中醫眼科證名,首見於清代黃庭鏡所著《目經大成》卷二。該書記載,黃翳乃凝脂翳證之一種,其特徵為翳膜色黃,狀若鵝脂,故而得名。

病因病機

黃翳多因風熱毒邪外襲,或肝膽火熾上攻於目,致使黑睛受灼,氣血瘀滯,化腐成膿。其病位主要在黑睛(角膜),與肝、膽經關係密切。若邪毒熾盛,可迅速腐蝕黑睛,形成黃色翳障,甚則潰穿睛珠,致盲。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目赤腫痛,羞明流淚,視物模糊,甚則痛連頭額。檢視眼部,可見黑睛生翳,其色黃白,表面隆起,邊緣不清,狀如凝脂,並可伴見黃液上衝(前房積膿)。若病情進展,翳障可向深層及四周蔓延,嚴重者黑睛潰破,變生蟹睛(虹膜脫出)。

與凝脂翳之關係

凝脂翳為黑睛生翳之重證,依其色澤與形態,可分為白翳、黃翳等。黃翳屬凝脂翳中邪毒壅盛者,其色黃提示熱毒熾盛,腐膿已成,病勢較急。古籍強調「黃翳若鵝脂」,即形容其質地濕潤黏膩,如動物油脂般附著於黑睛。

治療原則

中醫治黃翳以清熱解毒、瀉火退翳為主。內服常選用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等方加減,以清瀉肝膽實火;外治則配合退翳明目之品,如琥珀散點眼。若見黃液上衝,可佐以通腑泄熱之法,方用眼珠灌膿方等。

黃翳預後與治療及時與否密切相關,早期正確施治可望翳退目明,若延誤則易遺留宿翳,影響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