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不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不食

不食為中醫證名,指患者食慾減退,甚則完全無法進食之症狀。此證首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文中提及:「太陽司天,濕氣變物,水飲內稸,中滿不食。」意指當太陽寒水之氣主司天時,濕氣瀰漫,影響萬物生化,水濕停聚於內,導致中焦氣機壅滯,脘腹脹滿,從而厭食不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不食」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 濕濁困脾:外感濕邪或內生濕濁,阻遏脾陽,運化失職,症見脘悶不飢、口淡黏膩、舌苔白膩。
  2. 脾胃虛弱:素體氣虛,或久病傷脾,胃納無權,表現為食少乏力、面色萎黃、脈弱。
  3. 肝氣犯胃: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致胃失和降,見脅脹噯氣、不思飲食。
  4. 食滯內停:暴飲暴食,食積中脘,腐熟不及,症見嗳腐吞酸、脘腹脹痛。
  5. 陰虛胃燥:熱病傷陰或胃陰不足,虛火內擾,症見飢不欲食、口乾舌紅。

相關典籍與辨證

《靈樞·脈度》云:「胃氣不足,則飢不受穀食。」強調胃氣虛弱可致納差。《景岳全書》進一步區分「不能食」有虛實之別:實者多因邪阻(如痰、濕、食滯),虛者責之氣血陰陽虧損。臨床須結合四診,辨明寒熱虛實:

  • 實證:病程短,脘腹脹滿拒按,苔厚膩,脈滑實。
  • 虛證:病程長,食少伴神疲,舌淡脈虛。

治法舉隅

歷代醫家針對不同證型提出相應治則:

  • 濕阻者,宜芳香化濕,如藿香正氣散。
  • 脾虛者,當健脾益氣,選六君子湯。
  • 肝鬱者,需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
  • 食滯者,治以消導,保和丸主之。
  • 胃陰虧者,需滋養胃陰,投益胃湯。

此證與「厭食」「惡食」有別,後者多伴情緒因素或特定食物偏好,而「不食」更側重脾胃本身功能異常。古籍亦載「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提示長期不食可致氣血化源匱乏,變生他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