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心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心翳

黃心翳,又稱白翳黃心內障,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首見於元代醫家危亦林所著《世醫得效方》。其特徵為眼珠黑睛(角膜或晶狀體)上生翳,四周呈白色,中心一點黃,並伴隨大小眥(眼角)微赤、時有澀淚流出。此症多因肝肺風熱鬱滯,或氣血失調,導致目絡受阻,翳障凝結而成。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黃心翳與肝、肺二經關係密切。肝開竅於目,主藏血;肺主氣,司宣發。若肝血不足,或肺氣鬱熱,風邪乘虛上攻於目,則易形成翳障。此外,情志不遂、飲食不節或外感風熱,皆可能誘發此症。

臨床表現

  1. 翳膜特徵:黑睛上生翳,邊緣色白,中心泛黃,形如圓點。
  2. 眼部不適:患者常覺眼睛乾澀、刺痛,或見眥角微紅。
  3. 淚液異常:時有澀淚流出,視物模糊,嚴重者可能影響視力。

治法與方藥

根據《世醫得效方》,此症可選用遠睛散以疏風清熱、退翳明目。若兼肝血不足,可配合養血柔肝之品,如當歸、白芍;若肺熱偏盛,則可加桑白皮、黃芩以清瀉肺火。

相關典籍

除《世醫得效方》外,明代《證治準繩·眼科》亦提及此症,歸類於內障範疇,強調需辨明虛實,虛者補益肝腎,實者清熱祛風。

黃心翳作為古代眼科病症,其辨證與治療體現中醫整體觀五輪學說(目與五臟相應)的結合,後世醫家多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細緻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