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土餅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土餅灸,乃中醫隔餅灸法之一種,源於《千金要方》,以黃土和水製餅為介質,配合艾灸溫通之力,達祛濕拔毒、通絡散結之效。其法依病症不同,製餅與施灸方式亦有差異。

製餅之法
取淨黃土(以無雜質、色澤純正者為佳),研細篩淨,以清水調和為泥,捏製成餅。依孫思邈所載,治耳疾時,餅厚需如餛飩皮,覆耳周密封,中穿小孔置艾炷;治背癰瘡瘍,則需厚二分、闊一寸半,貼患處施灸。黃土性溫而燥,具吸附濕濁之能,合艾火溫煦,可增強逐邪外出之力。

臨床應用

  1. 耳疾濕濁
    《千金要方》載,灸耳周黃土餅可引濕外出。艾熱透過泥餅溫通耳竅,刺激經氣運行,促使耳內黃水瀉出,適用於耳鳴、耳聾因水濕壅滯者。施灸時需密切觀察,泥餅乾燥即換,以保溫滲之效。
  2. 瘡瘍癰疽
    發背、疔瘡初起癢痛,以黃土餅貼敷灸之,藉土性吸附瘡毒,艾火活血消癰。每灸一壯換一餅,持續更替可避免熱毒蓄積,反助火邪。此法亦擴用於頑癬、濕疹等皮膚濕瘡,以燥濕止癢。

作用機理
黃土屬脾,味甘性溫,能健脾化濕;艾草純陽,通十二經。二者相合,泥餅既隔離直接灼傷,又以土氣引艾火深入,溫補脾陽而祛肌表濕毒。尤適「陰證瘡瘍」,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者,可促其消散或成膿外潰。

操作要點

  • 黃土需曝曬或煅燒以滅菌,避免穢濁入瘡。
  • 艾炷大小依病症調整:耳疾宜小炷緩灸,瘡瘍可大炷峻瀉。
  • 泥餅厚度關乎溫透之力,過厚則熱力不達,過薄易灼傷。

此法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思想,透過體表刺激調和臟腑,兼具物理溫熱與藥性協同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