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苔

黃苔為中醫舌診中常見的舌苔表現,主裡熱證,其色澤深淺、厚薄及潤燥程度,可反映體內邪熱的輕重及病機差異。根據中醫理論,黃苔的形成多因熱邪燔灼,或濕熱蘊結,導致胃氣蒸騰濁氣上泛於舌面所致。以下為不同黃苔特徵所對應的臨床意義:

  1. 微黃薄苔
    常見於外感風熱證,屬熱邪初犯肺衛,病位較淺。此類舌苔薄而微黃,多伴見發熱、咽痛、咳嗽等表熱症狀。
  2. 黃厚乾燥苔
    提示胃熱傷津,熱邪內傳陽明,耗傷胃陰。舌苔黃厚而乾,甚則見芒刺,多伴口渴、便秘、脈洪大等陽明經熱證。
  3. 老黃燥裂苔
    屬熱極之象,常見於溫病極期或陽明腑實證。苔色深黃焦老,乾燥裂紋,為熱毒熾盛、津液大傷之候,多見高熱、神昏、腹滿硬痛等重症。
  4. 黃厚膩苔
    主脾胃濕熱或痰濕食滯。苔黃厚膩而黏膩,反映中焦運化失常,濕濁與熱邪交結,常見於脘痞、嘔惡、大便黏滯等症。若兼見口苦、尿赤,則為肝膽濕熱之徵。
  5. 淡舌微黃潤苔
    屬脾虛濕蘊,熱象不顯。舌質淡嫩,苔薄微黃而潤滑,多因脾陽不足,水濕不化,鬱而微熱,常見於倦怠、食少、便溏等虛中夾濕之證。

此外,黃苔的分布範圍亦具診斷價值。若黃苔偏佈舌中,多提示脾胃病變;若舌尖黃苔,則可能為上焦心肺熱盛;舌根黃苔,則與下焦濕熱或腎陰虧虛相關。

中醫辨證時,需結合舌質、苔色、苔質及全身症狀綜合分析。黃苔雖多主熱,然亦有虛實寒熱之別,臨床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