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水粘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水粘瘡

黃水粘瘡,亦稱「黃水瘡」,首見於《證治準繩·幼科》,為中醫外科常見之皮膚疾患。其名「黃水」者,蓋因瘡面滲出黃色粘液;「粘瘡」則形容瘡毒濕濁黏滯之性。此症多發於小兒,然成人亦可罹患,尤見於暑濕交蒸之季。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黃水粘瘡多因 脾虛濕盛暑濕外侵 所致。濕熱蘊結肌膚,鬱久化毒,發為瘡瘍。其病機關鍵在於:

  1. 濕熱搏結:外感暑濕邪氣,或內傷飲食,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鬱而化熱,熏蒸肌表。
  2. 毒邪外發:濕熱久蘊,釀生毒邪,腐蝕血肉,故瘡破流黃水,甚則潰爛。
  3. 氣血失和:若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則邪毒易襲,纏綿難癒。

臨床表現

  • 初起:皮膚現紅斑或小皰,周圍微腫,瘙癢灼熱。
  • 成瘡:皰壁薄而易破,滲出黃色粘液,乾後結黃痂,痂下糜爛。
  • 重者:瘡面擴散,流黃水不止,伴發熱、口苦、尿赤等全身症狀。

辨證分型

  1. 濕熱蘊膚證:瘡色紅赤,黃水淋漓,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 清熱利濕,方用 萆薢滲濕湯 加減。
  2. 脾虛濕滯證:瘡色淡紅,滲液清稀,反覆發作,舌淡苔白膩,脈濡。治宜 健脾滲濕,方選 參苓白朮散五苓散

外治之法

  • 滲液多者:以 黃柏、苦參 煎湯外洗,或敷 青黛散 以收濕解毒。
  • 結痂瘙癢:塗 黃連膏紫草油,潤膚止癢。

古籍論述

《證治準繩》指出此瘡「由風熱濕毒相搏而成」,強調 清熱化濕 為要;《外科正宗》則載其「宜疏風、解毒、滲濕」三者並行,可見古人對此症之治法已趨完備。

黃水粘瘡雖屬外瘍,然其根於內濕,故調理脾胃、清化濕熱為根治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