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水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水瘡
黃水瘡,又名「滴膿瘡」,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首見於《外科正宗》卷四。此病多發於皮膚,以膿皰潰破後滲出黃水為主要特徵,好發於小兒頭面、耳頸等處,嚴重者可蔓延全身。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黃水瘡多因脾胃濕熱內蘊,復感風邪濕毒,外發肌表所致。小兒臟腑嬌嫩,脾胃運化功能未健,若飲食不節,濕熱內生,或外受風邪暑濕,則易發此病。濕熱毒邪鬱於肌膚,氣血壅滯,化腐成膿,故見紅斑、水皰、膿液等症。
臨床表現
初起患處皮膚現紅斑,繼而生粟米大小水皰,皰壁薄而透亮,內含清澈液體,後漸轉為混濁膿液,基底紅暈明顯。膿皰易破,破後滲出黃水,糜爛面潮紅,痛癢交加,搔抓後易蔓延成片。待黃水乾涸,結痂脫落後可癒,然若濕熱未清,則反覆發作。
辨證分型與治療
-
熱毒偏盛
- 症見:膿皰密集,周圍紅腫明顯,伴發熱口渴,小便短赤。
-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祛濕。
- 方藥:升麻消毒飲加減,酌加蒼朮、黃連以增強燥濕清熱之效。
-
風邪偏盛
- 症見:皮膚瘙癢劇烈,皰疹散在,滲液較少。
- 治法:疏風清熱,除濕止癢。
- 方藥:消風散為主,佐以金銀花、連翹等清熱之品。
-
濕熱蘊結
- 症見:黃水淋漓,糜爛面大,纏綿難癒。
- 治法:健脾燥濕,清熱解毒。
- 方藥:平胃散加黃芩、黃連,或合萆薢滲濕湯化裁。
外治法
- 熱重者:以清熱解毒為主,可選青蛤散或青黛散外敷,亦可配合黃柏、苦參煎湯外洗。
- 濕盛者:以收濕斂瘡為要,可選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摻,或馬齒莧、地榆炭研末調敷。
對應西醫病證
黃水瘡與西醫「膿皰病」相似,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引起,好發於夏季濕熱季節。中醫治療強調內外合治,標本兼顧,以調理脾胃、清化濕熱為根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