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肉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肉隨
黃肉隨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疫病,屬外感熱病範疇,首見於宋代《傷寒總病論》卷五,後《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疫論》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證候。此病多因寒濕之邪外侵,導致太陽、陽明二經氣機格拒,經絡壅滯而成,臨床以頭頸部肌肉強直、皮膚熱毒蘊結為主要特徵。
病因病機
- 外邪侵襲:主因寒濕之邪客於肌表,與體內陽氣相搏,致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關節格滯。
- 經氣失調:太陽經主一身之表,陽明經多氣多血,二者相格,濕熱鬱蒸,上攻頭頸,下注顳顴,形成「布熱毒於皮膚分肉」之病態。
- 痰核結聚:濕熱蘊結日久,化生痰毒,凝於喉頸之側,發為結核,甚則熱毒蔓延,隱隱發熱,纏綿難解。
臨床表現
- 頭頸症狀:頭重如裹,頸項強直,皮肉僵硬不舒。
- 皮膚熱毒:局部皮膚灼熱,或見紅腫結核,多發於喉頸、顳顴等處。
- 全身徵候:身熱持續,汗出不解,關節痺阻,活動不利。
治法與方藥
- 清熱解毒:選用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等方,以瀉火解毒、疏散風熱。
- 化濕通絡:若濕邪偏重,可配合羌活勝濕湯或三仁湯,宣暢氣機、分消濕濁。
- 軟堅散結:喉頸結核明顯者,加用消瘰丸(玄參、貝母、牡蠣)或夏枯草、連翹等藥,化痰散結。
古籍論述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指出,此病「寒濕不調,關節格滯」,強調外邪與經氣相爭之病機。清代《醫宗金鑒》亦提及類似證候,歸於「濕熱發痺」範疇,治法以疏風清熱、透邪外出為主。
黃肉隨一病,體現中醫對疫病「辨因論治」之特色,結合六經、衛氣營血理論,針對寒濕熱毒交織之複雜病機,層次分明地予以調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