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仁

黃仁,又稱眼簾、睛簾、虹彩,為中醫眼科解剖名詞,首見於《銀海精微》。其位於黑睛(角膜)後方,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虹膜,色澤因人種而異,華人多呈黑褐色。黃仁中央有一圓孔,名曰瞳神(瞳孔),直徑約2.5至4毫米,為光線入目之通道。

中醫理論與黃仁之關係

黃仁在中醫臟象理論中歸屬於肝,因「肝開竅於目」,其生理功能與肝血濡養及肝氣疏泄密切相關。肝膽相表裡,故黃仁之病變多與肝膽功能失調相涉。例如:

  1. 肝火上炎:可致黃仁色澤加深,或見目赤腫痛。
  2. 肝血不足:黃仁失養,或見視物昏矇,瞳神調節失常。
  3. 肝膽濕熱:黃仁濕濁蘊結,或發為虹膜睫狀體炎(中醫稱「瞳神緊小」)。

黃仁與經絡聯繫

足厥陰肝經連目系,足少陽膽經起於目銳眥,故黃仁之疾常反映肝膽經氣血盛衰。若外感風熱或內傷情志,導致經氣壅滯,亦可引發黃仁紅腫、瞳神變形等症。

古籍論述

《銀海精微》提及:「黃仁護睛,內應肝木」,強調其保護瞳神及調節光線之功用。《證治準繩·七竅門》進一步指出,黃仁病變多因「肝膽鬱熱,上攻於目」,治療當以清肝瀉火或疏肝利膽為法。

綜上,黃仁不僅為目竅之重要結構,更為肝膽功能之外候,其色澤、形態及功能狀態,皆可為辨治眼疾之關鍵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