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不時淚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不時淚溢

不時淚溢為中醫眼科病證名,屬「冷淚」範疇。其特徵為單眼或雙眼瞼緣常存淚液,淚液不自主溢出,流淌面頰,淚質清稀,無熱感,眼部無紅腫疼痛。此症多因肝腎不足、氣血虛弱,或外傷、風邪侵襲導致淚道功能失調所致。

病因病機

  1. 淚道阻塞:多因淚點外翻、閉鎖,或淚道狹窄、阻塞,使淚液無法正常排泄。
  2. 肝腎陰虛:肝開竅於目,肝腎虧虛則目失濡養,淚竅不固,致淚液外溢。
  3. 氣血不足:氣虛無力攝淚,血虛則目竅失潤,淚液失控。
  4. 風邪外襲:風邪侵擾目竅,擾亂淚液代謝,誘發淚溢。

辨證論治

  1. 肝腎陰虛型

    • 主症:淚液清冷,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 治法:滋補肝腎,固攝止淚。
    • 方藥:左歸丸加減,或菊睛丸(菊花、巴戟天、枸杞子、蓯蓉等)。
  2. 氣血兩虛型

    • 主症:淚溢日久,面色蒼白,神疲乏力。
    • 治法:益氣養血,收澀止淚。
    • 方藥:八珍湯加防風、白芷,或止淚補肝散(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等)。
  3. 淚道阻塞型

    • 外治:可配合淚道沖洗或探通術,嚴重者需手術治療。

其他療法

  • 針灸:取睛明、攢竹、承泣、肝俞、腎俞等穴,以調和氣血、疏通淚竅。
  • 熏洗法:用桑葉、菊花、防風等煎湯熏洗,以祛風通絡。

不時淚溢與「熱淚」(淚液黏稠、目赤腫痛)有別,臨床需詳辨寒熱虛實。古籍《銀海精微》指出:「冷淚者,目無赤痛,淚出清稀,此肝腎虛也。」強調內調肝腎為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