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黃俅>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俅
黃俅為明代醫家,其生平記載主要見於地方志及醫籍文獻。據現有史料,存在兩位同名醫家,分述如下:
一、歙縣黃俅
安徽歙縣人,明初醫家,精研醫理,臨證經驗豐富,著有《黃俅醫案》。該書雖未完整流傳於世,然從散見記載推測,其內容應包含內科雜病及外感熱病之診治,反映明初醫家對《內經》《傷寒論》理論之實踐。黃俅診病注重辨證,善用經方加減,尤擅調理氣血,其醫案或涉及脾胃虛弱、痰濕內阻等常見病機,體現當時江南醫派之特色。
二、新繁黃俅(字谷如)
四川新都(今屬成都)人,活動於明萬曆至天啟年間。其代表作為《黃帝內經素問節文註釋》十卷(1619年刊行)。此書屬《素問》節注本,針對原典艱澀處加以選輯與註解,側重臨床實用性。黃俅註釋融合金元四大家之說,尤重朱震亨「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對五行生剋、臟腑經絡關係亦有獨到闡發。書中節錄篇章多與診法、病機相關,如《陰陽應象大論》《靈蘭秘典論》等,註文簡明,便於初學,可見其推廣醫學之用心。
中醫學術背景探析
明代中醫理論承襲宋元基礎,並趨向系統化。黃俅二人之著作,無論醫案或註釋,均反映此期「尊經崇古」與「臨證實用」並重之風。歙縣黃俅之醫案,可能受「新安醫學」影響,重視地域性疾病與溫補調理;而新繁黃俅註《素問》,則體現四川醫家對經典理論的整理與通俗化嘗試,與同期張景岳《類經》之學術取向互有異同。二人著作雖流傳不廣,然為研究明代地方醫學發展提供重要線索。
(註:現存史料對黃俅記載有限,部分內容為基於時代背景之合理推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