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胖(黃腫)

定義與病名源流

黃胖,又稱「食勞疳黃」、「黃腫」,為中醫病名,指全身肌膚呈現萎黃之色,面部浮腫,足部腫脹,神疲倦怠,但眼白不發黃的慢性疾患。此病名首見於《醫學綱目》卷二十一,後《丹溪心法·疸》篇中稱之為「黃腫」,以區別於黃疸病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黃胖之形成,主要與蟲積、食積及勞役過度三類因素相關:

  1. 蟲積致病:多因鉤蟲等寄生蟲感染所致,蟲體寄生腸道,耗傷氣血,導致脾虛濕困。蟲積擾動腸胃,使運化失常,精微不得輸布,氣血生化無源,故見肌膚萎黃、浮腫等症。
  2. 食積致病: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運化失職,食滯中焦,濕濁內生,阻遏氣機,久則氣血虧虛,肌膚失養而發為黃胖。
  3. 勞役過度:長期勞力過度,耗傷氣血,脾氣虛弱,統血無權,氣血不足,肌膚失於濡養,形成「脫力黃」。此類患者多見於體力勞動者。

臨床表現

  • 主症:全身皮膚萎黃無華,面色浮腫,下肢腫脹,精神疲憊,但眼白不黃(此為與黃疸鑑別要點)
  • 兼症
    • 蟲積型:嘔吐黃水,毛髮枯槁直立,異食癖(喜食生米、茶葉、泥土等異物)
    • 食積型:脘腹脹滿,納呆食少,口苦,大便不調
    • 勞役型:氣短懶言,動則加劇,心悸怔忡

辨證分型與治療

1. 蟲積型黃胖

  • 病機:蟲積腸道,耗傷氣血,脾虛濕困
  • 治法:驅蟲消積,健脾補血
  • 方藥
    • 驅蟲為主:使君子肉、檳榔、雷丸、苦楝皮
    • 消積補血:綠礬丸(含綠礬、蒼朮、厚朴等)
    • 調補氣血:歸脾湯(黃耆、人參、白朮、當歸等)、人參養榮湯

2. 食積型黃胖

  • 病機:食滯中焦,脾失健運,濕濁內停
  • 治法:健脾消食,化濕和中
  • 方藥
    • 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合保和丸(山楂、神麴、萊菔子等)
    • 若濕重加蒼朮、厚朴;食積甚者加雞內金、穀芽

3. 勞役型黃胖(脫力黃)

  • 病機:勞力過度,氣血兩虧,脾虛失運
  • 治法:補氣養血,健脾益氣
  • 方藥
    • 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 補中益氣湯加阿膠、龍眼肉
    • 若兼見心悸失眠,可酌加酸棗仁、遠志

相關現代醫學認識

中醫所論黃胖,與現代醫學中的鉤蟲病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及其他慢性疾病所致貧血表現相似。特別是鉤蟲病患者,因蟲體吸血導致鐵質缺乏,與中醫「蟲積致黃」理論相吻合。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貧血,則與「脫力黃」機制類同。

古籍參考

  • 《醫學綱目》:「黃胖之病,面色萎黃,浮腫,而目不黃。」
  • 《丹溪心法》:「黃腫者,其色黃而腫,與黃疸不同。」
  • 《證治準繩》:「食勞疳黃,由脾胃久傷,積滯成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