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膜上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膜上沖

黃膜上沖,又稱黃液上沖,為中醫眼科病證名,首見於元代《世醫得效方》卷十六。此症屬風輪疾患,病位在睛珠深層(膏內),與凝脂翳同源而異位。凝脂翳生於風輪外層,可藉點藥外治;黃膜上沖則因邪熱內蘊,蒸灼膏液,化為膿濁,積聚於風輪下際,色黃如膜,由內而發,故外治難效。

病因病機

此症多因肝膽火熾脾胃積熱,上攻目竅,灼傷膏液,化生膿濁。亦有因陰虛火旺外感風熱毒邪,內傳臟腑,鬱而化火,蒸逼膏內津液而成。其病機關鍵在於「熱毒壅盛,膏液腐敗」,屬實熱證居多。

臨床表現

  1. 局部徵象:初起風輪下際(黑睛與黃仁之間)見黃色膿液積聚,漸次上漫,形如膜狀。若膿液侵及瞳神(瞳孔),則視力銳減,甚則睛珠潰損。
  2. 全身兼證:常伴頭痛目赤、口苦咽乾、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火熱之象。

古籍論述

  • 《張氏醫通》卷八指出:「此在膏內,邪熱蒸起,點藥所不能除。」強調其病位深在,非外治可解。
  • 《目經大成》進一步闡述:「黃膜上沖,由膏粱厚味釀熱,或忿怒暴悖動火,毒氣上壅所致。」點明飲食不節與情志失調為誘因。

辨證要點

  1. 辨虛實:實者膿黃稠,發病急,伴火熱證;虛者膿色淡,病程緩,多見陰虛內熱。
  2. 察病勢:膿液上沖速度與範圍關乎預後,若掩蓋瞳神,恐致「睛珠損壞」(眼球萎縮或失明)。

治療方向

瀉火解毒為主,分經論治:

  • 肝膽火盛: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清瀉肝膽實火。
  • 脾胃積熱:選用通脾瀉胃湯,瀉脾胃伏火。
  • 陰虛火旺:宜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佐以排膿。

此症危重,古籍多強調「速治為要」,若延誤致膿潰睛穿,則療效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