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蠟灸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蠟灸法

黃蠟灸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屬灸法範疇,首載於《外科大成》卷一。此法主要適用於瘡瘍未潰或已潰而難以收斂者,藉由黃蠟的溫熱作用,以達到溫通經絡、祛腐生新之效。

操作方法

  1. 製備蠟圈:以濕麵糊沿瘡腫根盤圍成一圈,高度約一寸,緊貼皮膚,形如井口,確保邊緣密合,防止蠟液外滲。圈外另以布條層層圍繞,避免火氣灼傷周邊皮膚。
  2. 鋪蠟與烘烤:於圈內均勻鋪撒黃蠟屑,厚約三至四分,再以銅漏杓盛燒紅桑木炭火,懸於蠟上烘烤,使蠟逐漸熔化。蠟化後續添蠟屑,直至蠟液與井口齊平。
  3. 辨證施灸
    • 毒淺者(皮膚不痛):灸至患者覺痛為度。
    • 毒深者(皮膚原已疼痛):灸至痛感消失為止。
  4. 冷卻去蠟:灸畢移去火杓,迅速噴灑少量冷水於蠟面,待其冷卻凝固後剝離。

臨床應用

  • 漫腫無頭之瘡:先以濕紙貼敷患處,於紙面先乾處施灸,引毒外發。
  • 瘡瘍初起:灸一至三次,可促其消散。
  • 膿成未潰:灸二至三次,助其破潰排膿。
  • 潰久不斂:若瘡口周邊肌肉僵硬,可直接於瘡口施灸,使蠟液滲入瘡內,融化頑腐瘀膿,加速生肌收口。

作用機理
黃蠟性溫,具溫潤之效,配合桑木炭火之溫熱,能深入肌腠,暢通氣血。其熱力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化解瘀滯,對於陰疽、頑瘡等氣血凝滯之證尤具良效。此外,蠟液冷卻後形成保護層,兼具外敷之功,有助於瘡面修復。

此法融合溫灸與藥蠟之長,為中醫外科特色療法之一,歷代醫家多用以輔助瘡瘍治療,體現中醫「外治內效」的辨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