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探析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為中醫針灸治療之重要原則,首載於《靈樞·經脈》,與「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並列,體現中醫辨證施治之精微。此原則針對病症虛實不明顯,或臟腑氣血失調未達顯著盛虛狀態時,強調直接循經取穴,以調和經氣為本,無須強分補瀉手法。

理論淵源與經典詮釋
《靈樞·經脈》提出此原則,後世醫家多有闡發。明代張景岳於《類經》註解:「本無虛實之可據,而或有邪正之不調者,但求所在之經以取其病。」意指當病症未呈現明顯氣血偏盛或不足時,病機多屬經氣運行失暢,或邪正相爭未劇,此時當以疏通經絡為主,使氣血自和。此觀點與《內經》「通其經脈,調其血氣」之思想一脈相承。

病機特點與臨床應用
此類病症常見於疾病初期或慢性病之穩定階段,症狀表現相對輕微,如偶發性肢體痠麻、輕度經絡循行部位不適,或臟腑功能輕度失調而未見明顯寒熱虛實之象。此時若過用補瀉,反易擾亂氣機。例如:

  • 足陽明胃經所過之面部隱痛,無明顯脹滿或虛弱感,可取足三里、內庭等穴,平刺以調和經氣。
  • 手太陰肺經循行區域之輕微痠楚,無咳嗽氣虛或痰盛之證,可選列缺、太淵等穴,行中等刺激。

針刺手法與配穴思路
操作上以「得氣為度」,注重針下氣至,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或採用「導氣法」(《靈樞·五亂》),透過提插捻轉引導經氣流通。配穴可結合「俞募配穴」或「原絡配穴」,強化經絡調控作用,如:

  • 脾經氣機不暢致脘腹隱脹,可取脾俞配公孫(絡穴),以啟運中焦。
  • 少陽經氣失和之偏頭隱痛,可配外關(絡穴)與足臨泣(俞穴),通調少陽樞機。

與其他治則的辨證關係
此原則與「盛虛補瀉」形成互補:

  1. 與「治神」結合:《素問·寶命全形論》強調「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即使於「不盛不虛」狀態,仍需注重醫者與患者神氣互動,以提升調經效果。
  2. 與「三因制宜」呼應:雖病症無明顯盛虛,仍需考量體質、時令等因素。如陰虛體質者,雖當下未見虛象,取穴可稍偏向滋陰經絡(如腎經太谿)。

學術延伸與現代詮釋
現代研究從經絡實質探討此原則,認為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自主神經平衡、改善局部微循環相關。臨床觀察顯示,此類針法對功能性疾患(如腸易激綜合症輕症)或亞健康狀態之疲勞、睡眠不穩等有較佳調理效果,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

此原則彰顯中醫「以平為期」的核心治療觀,透過簡約精準的介入,恢復機體自穩態,亦反映古典針灸「輕靈調氣」的技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