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俊
黃俊,明代醫家,朔方(今寧夏靈武)人,以醫術精湛聞名於世。其醫學造詣深厚,尤其擅長脈診與藥性辨析,臨證不囿於成方,靈活變通,故被時人譽為良醫。
醫學特色與貢獻
- 脈診精微
黃俊深諳脈學,重視「四診合參」,尤以切脈見長。明代脈學承襲《內經》、《難經》及《脈經》之旨,黃俊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經驗,辨析脈象細微變化,以判斷病機深淺、氣血盛衰。其診脈不僅關注「浮、沉、遲、數」等常脈,更注重脈形、脈勢及臟腑氣機的關聯,體現中醫「以脈測證」的辨證思維。 - 藥性通變
黃俊精通藥性,熟諳《本草綱目》等典籍,用藥不拘泥於常規,善於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配伍。明代醫家重視藥物歸經與性味升降,黃俊亦強調「藥隨證轉」,例如在治療虛寒證時,或重用溫補之品如附子、乾薑,但亦注重佐制,避免燥烈傷陰,展現其用藥之靈活與嚴謹。 - 不執方書
黃俊臨證主張「因證制方」,反對機械套用成方。此理念符合中醫「辨證論治」核心,強調疾病動態變化與個體差異。例如,同為外感風寒,體虛者或需配伍益氣之藥,而熱鬱者則當兼清裏熱,體現其「同病異治」的學術思想。
歷史評價與影響
黃俊雖未留下傳世著作,但其醫術在明代地方醫家中頗具聲望。其不拘古法、重視臨證實效的風格,與同期醫家張景岳、李時珍等重視實踐的思潮相呼應,反映明代中醫逐漸脫離宋金元理論框架,走向更貼近臨床的實用主義發展。
黃俊的醫學實踐,體現了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結合,其對脈診與藥性的獨到見解,至今仍可為中醫臨床提供啟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