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筋
黃筋為中醫推拿穴位名,首見於清代《保赤推拿法》,其記載與「赤淡黃筋」相通,亦與「赤筋」有所關聯。此筋屬小兒推拿特定部位,多應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積滯等症,為中醫外治法中調理經絡氣血之要處。
定位與歸經
黃筋位於手掌或前臂內側,具體位置因流派而異,多循行於手太陰肺經或手厥陰心包經所過之處。其名「黃」對應五行之土,與脾胃相應,故臨床亦用於調理中焦氣機。
臨床應用
- 小兒推拿:
黃筋為治療小兒驚惕、夜啼之常用穴,配合「清肝經」「掐老龍」等手法,可平肝息風、鎮驚安神。若見脾胃不和、食積發熱,亦可推揉此筋以和胃消滯。 - 經筋理論:
中醫認為「筋會於節」,黃筋屬經筋系統之一部,與周邊穴位如「大陵」「內關」相呼應,刺激之可疏通局部氣血,緩解上肢痺楚或經絡拘急。
操作手法
- 推法:以拇指橈側緣自腕向肘方向直推,稱「推黃筋」,多用於實證熱證。
- 掐法:以指甲輕掐此筋,適用於急症驚風,具開竅醒神之效。
- 揉法:以指腹緩揉,適用於虛證或慢性調理,如脾胃虛弱之脘腹不適。
與赤筋之異同
《保赤推拿法》提及黃筋「即赤筋」,然赤筋多歸屬心經,主清心火、解煩躁;黃筋則偏重調理中焦,二者雖部分重疊,然臨床辨證時仍需區分。
理論依據
黃筋之效源自中醫「經筋—臟腑相關」理論,透過外治手法刺激皮部與筋結,影響對應經絡(如肺經、心包經)所屬臟腑功能,達至「外通內調」之效。其應用亦體現小兒推拿「重輕柔、忌攻伐」之特色,符合「小兒臟腑嬌嫩」的生理特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