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瘕

黃瘕為中醫病名,屬「八瘕」之一,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其病因多與左脅氣機鬱結相關,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局部病理積聚。此症以腰背牽引疼痛、小腹拘急、陰中刺痛為主要表現,並伴有小便黃赤或排尿不暢;若見於女子,則可兼見月經不利、陰道分泌物異常(如淋露黃汁)等症狀。

病因病機

黃瘕的形成,主要因情志失調、肝氣鬱滯,或外邪侵襲,致使左脅下氣機壅塞,久則化熱,濕熱下注,影響衝任二脈及下焦氣化功能。氣滯血瘀與濕熱互結,進一步導致經絡不通,發為疼痛及分泌物異常。

臨床表現

  1. 疼痛特徵:腰背部位呈牽引性疼痛,小腹拘急緊繃,並向陰部放射,如針刺感。
  2. 泌尿症狀:小便短赤、排尿不暢,或伴有灼熱感。
  3. 婦科症狀:女子可見月經不調、經行澀滯,陰道分泌物色黃質稠(即「淋露黃汁」)。
  4. 全身症狀:偶發寒熱,此因氣機鬱遏,營衛失和所致。

古籍論述

  • 《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指出:「黃瘕者,左脅下有氣,牢結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陰中如刺。」強調氣結與疼痛的關聯性。
  • 《類證治裁·痃癖癥瘕諸積論》提及治療可用「坐導皂莢散」,此方以皂莢為主藥,取其辛散通竅、滌痰祛濕之效,適用於濕熱瘀阻下焦之證。

辨證要點

黃瘕需與其他「八瘕」(如青瘕、燥瘕)鑑別,其關鍵在於:

  • 病位偏重左脅,與肝經循行相關。
  • 症狀以濕熱下注為特徵,如尿赤、帶下黃稠。
  • 氣結日久可觸及有形積塊,但不同於「癥瘕」之堅硬不移。

治療方向

傳統治法以疏肝理氣、清熱利濕為主,佐以活血通絡。除內服方藥外,古籍記載的外治坐導法(如皂莢散)亦具特色,透過局部用藥直達病所。

黃瘕一症,反映了中醫對氣血濕熱交阻病機的認識,其辨治需結合經絡學說與臟腑辨證,進一步可參閱「癖」、「癥瘕」、「八瘕」等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