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家」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黃家」詳解
「黃家」一詞出自《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泛指素有黃疸病或黃疸傾向的患者。中醫認為,黃疸的成因多與濕熱、寒濕、瘀血或虛損有關,其病機主要涉及肝、膽、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導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而發黃。
「黃家」的病因與病機
- 濕熱蘊結:
濕熱之邪鬱遏中焦,燻蒸肝膽,迫使膽汁外溢,形成陽黃。此類患者多見身目鮮黃、發熱口渴、小便短赤等症,治法以清熱利濕為主,如茵陳蒿湯。 - 寒濕困脾:
脾陽不足,寒濕內停,膽液被阻,發為陰黃。症見身目晦暗、畏寒肢冷、脘悶腹脹等,宜溫化寒濕,方選茵陳朮附湯。 - 瘀血內阻:
久病入絡,氣滯血瘀,膽道受阻而發黃,常見面色黧黑、脅下癥塊(如《金匱》所言「女勞疸」),治當活血化瘀,如硝石礬石散。 - 脾虛血虧:
氣血不足,肌膚失養而呈萎黃,多伴倦怠乏力,此類黃疸色淡無澤,需健脾養血,如小建中湯加減。
《金匱要略》對「黃家」的論治
張仲景提出「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強調通利小便為黃疸治療大法,使濕邪從下而解。若兼表證(脈浮),則需發汗解表,用桂枝加黃芪湯;若「日晡發熱而反惡寒」,屬女勞疸(房勞傷腎,兼瘀血),病情較為深重。
「黃家」的辨證要點
- 察色:陽黃色鮮如橘,陰黃晦暗如煙燻。
- 辨兼症:濕熱者多煩渴便秘,寒濕者多涎沫畏寒,瘀血者多膚燥甲錯。
- 分虛實:實證病勢急,黃色鮮明;虛證病勢緩,黃色淡而無華。
「黃家」的治療需緊扣病機,或清熱、或溫化、或化瘀、或補虛,總以恢復氣機升降、疏通膽道為要。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豐富的治法,如《醫學心悟》分五疸論治,進一步完善了黃疸的辨證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