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昏不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昏不見

病證名,屬中醫眼科範疇,指患者於日落黃昏時分視物模糊,甚或完全不能見物之症。《銀海精微》記載:「人之兩目,至日落西之時,漸漸不見,亦係內障,俗謂之雞蒙眼也。」此症又稱「雀目」、「雞盲眼」,與西醫學所述「夜盲症」相似,然中醫辨證多從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或脾虛濕困等角度論治。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目為肝之竅,肝血充盈則目能視物;腎藏精,精生髓,髓養目。若肝腎陰虛,精血虧耗,則目失所養,遂致黃昏時視物不明。此外,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虛濕盛,阻遏清陽,亦可導致目竅失養。此症多見於小兒疳積、久病虛損,或營養不良者,與維生素A缺乏相關,然中醫更強調內在臟腑失調之根本。

辨證分型

  1. 肝腎陰虛型:症見黃昏視物不清,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肝腎,方用杞菊地黃丸或石斛夜光丸加減。
  2. 脾虛氣弱型:除夜盲外,兼見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舌淡脈弱。治宜健脾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合決明夜靈散。
  3. 肝血不足型:視物昏矇,爪甲不榮,肢體麻木,婦女或見月經量少,舌淡脈弦細。治宜養血柔肝,方用四物湯合羊肝丸。

古籍記載
除《銀海精微》外,《諸病源候論》稱此症為「雀目」,謂其「晝視精明,暮無所見」;《證治準繩》則歸因於「陽氣衰微,陰氣獨盛」。歷代醫家多從補虛着手,並強調食療配合,如羊肝、豬肝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肝補肝,助益精血。

此症雖以「黃昏不見」為特徵,然須與其他內障眼病鑑別,如青盲、雲翳內障等,需結合全身證候與舌脈綜合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