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昏
在中醫學中,黃昏指傍晚時分,約為日落前後,屬一日之中陽氣漸衰、陰氣漸生的過渡階段。《素問·金匱真言論》云:「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此句闡明黃昏雖仍屬陽氣範疇,然其性已轉為「陽中之陰」,體現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
從經絡氣血流注觀之,黃昏對應足少陰腎經氣血較旺之時。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與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密切相關。此時陰氣初升,適宜靜養以助腎氣涵藏,避免過度耗散陽氣。
四時陰陽理論中,黃昏類比於秋季,同具「收斂」之性。《黃帝內經》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黃昏時分亦當順應自然,減少劇烈活動,以防擾動陽氣。歷代醫家認為,此時可進行輕緩導引或調息,以協調體內陰陽之氣。
此外,五運六氣學說中,黃昏屬「陽明燥金」主令,氣候偏燥,人體易現肺衛失調之症,如咽乾、皮膚燥癢等。故養生可酌食潤燥之品,如百合、麥冬,以應天時。
綜觀之,黃昏於中醫不僅為時間概念,更是陰陽轉化之關鍵時段,與人體臟腑、經絡及養生實踐皆具深層聯繫。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