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汗身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汗身腫

定義與病因
黃汗身腫為中醫病證名,屬水腫類疾患,其特徵為汗出色黃如柏汁,伴隨肢體腫脹。此病多因汗出時受外邪侵襲所致,如汗出入水沐浴,或汗出當風,致水濕鬱遏肌表,久則化熱,濕熱交蒸,營衛失和,發為黃汗。若濕熱鬱結日久,可進一步化毒成膿,甚則引發癰瘍。

臨床表現
根據《癥因脈治》記載,黃汗身腫之證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濕熱鬱表型:身熱胸悶,四肢黃腫,口渴,汗出沾衣,色黃如柏汁,狀似風水(水腫兼表證)。若久不愈,濕熱腐肉,可能化膿成癰。
  2. 上焦寒濕型:不惡風,小便利,但口多涎沫,身冷腫痛,胸中窒塞,食慾不振,狀如周痺(氣血閉阻之痺證)。
  3. 歷節型:兩脛不冷反熱,關節腫痛,類似歷節風(痛風或關節炎)。
  4. 氣陰兩傷型:食後汗出,夜間盜汗,汗出而身反熱,日久皮膚甲錯(乾枯如鱗甲),甚則生惡瘡。若病情加重,可見身體疼重、煩躁、小便不利等症。

病機分析
黃汗身腫的核心病機為 濕熱鬱蒸,與 營衛不和 相關。汗出時腠理疏鬆,水濕或風邪乘虛而入,鬱於肌腠。濕性黏滯,與熱相搏,蒸騰津液,故汗液染黃;濕阻氣機,水液泛溢,則見腫脹。若濕熱久蘊,可傷及氣陰,或化毒成膿,演變為更複雜之證。

治法與方藥

  1. 調和營衛,清利濕熱
    • 黃芪芍藥桂酒湯(《金匱要略》):以黃芪固表,桂枝、芍藥調和營衛,苦酒(醋)斂汗兼清鬱熱,適用於黃汗染衣、身重腫者。
    • 桂枝加黃芪湯:加強補氣固表之力,適用於表虛濕鬱者。
  2. 溫化寒濕:若屬上焦寒濕,可佐以溫通之品,如 苓桂朮甘湯 加減。
  3. 清熱解毒:若見癰膿傾向,可配合 五味消毒飲 等方清熱化瘀。

相關鑑別

  • 與水腫區別:黃汗身腫以汗黃為標誌,水腫則以頭面四肢浮腫為主,未必伴汗色異常。
  • 與黃疸區別:黃疸以身目黃染、小便黃為特徵,而黃汗身腫之黃僅現於汗液,且以腫為要。

古籍參考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詳述黃汗成因,強調「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癥因脈治》進一步分類其證候,補充治法。此證亦與「身腫」「水腫」等條目互參,以明辨病機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