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黃汗是一種汗液顏色呈黃色且染衣的症狀,類似於柏汁。古代醫書將黃汗與身體發黃的黃疸混淆在一起,但實際上兩者不完全相同。黃汗可以是陽黃的症狀之一,即身目發黃且汗液染黃;也可以僅僅是汗液染黃,而身目並不發黃。本文所述的黃汗主要指後者,而黃汗且伴隨有身目發黃的黃疸則需參考其他專條。

常見的黃汗證候有:

  1. 營衛壅閉型黃汗:汗液呈黃柏汁樣,伴有發熱、身體微腫重、皮膚感覺有蟲爬的感覺、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搏較沉。

  2. 濕熱積聚型黃汗:汗液呈黃色,伴有發熱、身體稍微腫脹、脅痛、食慾不振、口苦、尿液顏色偏紅、舌苔黃膩,脈搏偏弦滑。

鑒別分析如下:

  1. 營衛壅閉型黃汗:主要由於身體內部有熱氣壅阻,導致汗液排出,營衛功虧,水濕停滯。表現為發熱、身體腫重、皮膚感覺有蟲爬的感覺;水濕停滯,則無法將濕氣化解,口渴;膀胱功能失調,導致尿液不利。治療上應該宣通氣機,調和營衛,常用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等方劑。

  2. 濕熱積聚型黃汗:多由外界濕熱邪氣侵入體內,或者由於體內濕氣積聚,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出現汗液染黃、發熱、口苦、脅痛、食慾不振、尿液偏紅、舌苔黃膩,脈搏偏弦滑等濕熱表現。治療上應該清熱利濕,常用加味玉屏風散。

總結以上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營衛壅閉導致的黃汗,主要在肌膚層表現;另一種是因為體內長期濕氣積聚所致,主要與脾有關。前者需要調理營衛以祛表濕,後者需清熱利濕,調理營衛,從而達到療效。但在臨床上,有些患者只表現出汗液染黃的黃汗症狀,沒有其他症狀,這種情況可考慮使用蔓菁散治療。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文獻記載:

  1.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記載了不同類型的黃汗病證及其治療方法。

  2. 《證因脈治·黃疸論》中提到,黃汗的脈搏大而洪,治療起來較容易,脈搏細澀則難以治癒。

以上資料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