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黃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黃汗
黃汗為中醫病名,指因汗出時入水,或脾胃濕熱鬱蒸,導致汗液色黃如柏汁的病證。此病首載於《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其特徵為身體腫脹、發熱、汗出色黃,並伴有口渴、脈沉等症狀。
病因病機
黃汗的成因主要有二:
- 汗出入水,水熱互鬱:患者汗出時接觸冷水,水濕鬱遏營衛,使熱不得外泄,濕熱交蒸於肌表,導致汗液變黃。
- 脾胃濕熱熏蒸: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蘊,上蒸於肌膚,使汗液受熱邪所染而發黃。
臨床表現
黃汗的主要症狀包括:
- 汗出色黃:汗液染衣,色如柏汁(黃柏汁),為本病最顯著特徵。
- 身體腫脹:水濕鬱滯肌表,導致全身或局部浮腫。
- 發熱口渴:濕熱鬱蒸,津液受損,故見發熱、口渴。
- 脛冷身重:濕性重濁,阻遏陽氣,故見兩脛發冷、身體沉重。
- 腰髖弛痛:濕邪流注關節,導致腰髖部鬆弛無力或疼痛。
- 小便不利:濕熱內阻,氣化不利,可見小便短少或排尿不暢。
- 脈象沉伏:濕邪內鬱,氣血運行不暢,故脈多沉。
辨證分型
根據病機不同,黃汗可分為以下證型:
- 營衛鬱遏證:因汗出入水,水濕鬱遏營衛所致,症見汗黃、身腫、發熱、脛冷,治宜調和營衛、宣散濕熱。
- 脾胃濕熱證:因脾胃濕熱熏蒸肌膚所致,症見汗黃黏膩、口苦、脘悶,治宜清利濕熱、健脾和胃。
治療方劑
歷代醫家對黃汗的治療有以下常用方劑:
- 芪芍桂酒湯(《金匱要略》):黃芪、芍藥、桂枝、苦酒(醋),適用於營衛不和、濕鬱肌表的黃汗。
- 桂枝加黃芪湯(《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黃芪,適用於表虛濕鬱、汗出惡風者。
- 茵陳五苓散(《傷寒論》加減):適用於濕熱偏盛,兼見小便不利者。
與其他病症的鑒別
黃汗需與以下病症相區別:
- 黃疸:黃疸以身目發黃為主,小便亦黃,但無汗出色黃的表現。
- 風水:風水亦見浮腫,但汗出無色,且多伴外感風邪症狀。
歷史沿革
《金匱要略》首次系統論述黃汗,並提出具體治法。《千金要方》則將其歸為「五疸」之一,顯示古代醫家對其多重認識。後世醫家如《醫宗金鑒》等進一步補充其辨證要點,使黃汗的理論與臨床應用更趨完善。
綜上所述,黃汗屬中醫濕熱鬱蒸之證,臨床需辨明病因,對證施治,方能取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